案例1 寶馬汽車:機器人“接管工廠”
機器人這一工業革命時代“標志性硬件”的普及,使工人得到了極大的解放。數據顯示,在德國,平均每1萬名工人就擁有273臺機器人。
德國汽車制造業生產設備的先進程度和智能程度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整個車間只有寥寥數名工人,一條條生產線旁,大量機器人有規律地忙碌著,恍如未來工廠。生產流程都被切分為許多非常細小的片段,每個片段都按照計算機程序的設定,嚴格遵循既定的順序加工,片段之間用高精度的自動化傳動機制聯系起來,實現了柔性化生產,縮短了生產周期。
據媒體報道,位于沈陽的寶馬鐵西工廠,機器人正在大規模進行接管。目前該工廠的車身車間就已經有642臺機器人,每個機器人有自己明確的工作職責,它們在不同的生產線上專業且吃苦耐勞地忙碌著。從樓上望下去,整個車間幾乎看不到工人。
據說德國制造業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工人總是無法避免出錯,為此,他們想到把每個工序都分解成機器能執行的細小任務,讓永不出錯的機器人來完成。也就是,未來工廠將完全由機器自己生產,而人的作用只是做程序設計,下達生產指令,維持生產線的高效可靠運轉。
案例2 庫卡機器人:讓機器人生產機器人
在工業4.0之下,工業機器人將推動生產制造向靈活化和個性化方向轉型,高級靈活的全自動化生產要求機器人完全集成到生產流程中。這使德國最大的機器人公司——庫卡迎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庫卡是全球汽車工業中工業機器人領域龍頭之一,純工業機器人公司,目前的年產量超過1.5萬臺,至今已在全球安裝了超過15萬臺工業機器人。
庫卡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德國機器人的最高水準,也是德國總理默克爾向外界推介的工業4.0案例。庫卡公司的產品是機器人,而本身的生產線上也都是機器人在執行生產,所以就誕生了“由機器人生產機器人”的現象。庫卡工作人員曾經介紹說,庫卡生產的工業機器人,他們自己就是第一個客戶,憑借先進的機器人制造技術,庫卡已經實現了高度生產自動化,整個工廠隨處可見揮舞著的巨大手臂,卻少見人類存在。
“機器人+”時代,你的生活會有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機器人在解決勞動力不足、提高各領域工作效率、改進各領域工作質量等方方面面發揮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
五大動力正在推動“機器人+”時代的提前到來。第一,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越來越少,人力成本越來越高。工業、農業等領域都需要利用機器人改變依賴密集型廉價勞動力的生產模式。第二,老齡化社會到來,人類壽命越來越長,生活質量需求越來越高。醫療、生活、教育等領域都需要利用智能化機器人提供優質服務,彌補老齡化服務領域所缺少的人力資源。第三,自然災害和局部戰爭頻繁發生,人類需要機器人代替人來執行救災救護任務。第四,隨著電子商務和交通運輸的進步,人員流動、貨物流動越來越多,需要機器人來承擔代步或者代工的任務。第五,科技的進步,使人類不斷地“上天入海”,機器人為此充當了“前鋒”。
“互聯網+”之所以不是“+互聯網”,是因為不再將互聯網當作提升信息化或者促進實時交流的工具,而是通過互聯網對各行各業進行升級改造。在我國,機器人早已被應用于汽車、電子等制造業領域,大多從事一些簡單重復性工作。目前,同“互聯網+”一樣,把機器人只當作是一種生產工具的定義已經過時。
“互聯網+”是網絡虛擬技術(信息世界)對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機器人+”是現實硬件技術(物理世界)對傳統產業的推動手段。只有將“機器+”將與“互聯網+”結合,形成“軟硬疊加”,才能引發新的產業變革,在各個方面促進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提升產品或服務質量。
機器人可以人性化交互、移動式控制,還可以組件化成長,加載多種功能的組件。基于以上三個特點,機器人一定是未來各個領域的核心中樞,具體內容下文將會涉及。
此外,機器人在另外一些應用領域的前景也值得關注,比如:海底管道安裝、檢修與維護機器人;海底石油管道泄漏搶險機器人;海底打撈與作業機器人;地震搜救與作業機器人;井噴救災機器人;核電維護、退役與救災機器人;消防救援機器人;外星探測與作業機器人;山地運載機器人;小區安保機器人;建筑作業機器人等。
2007年,比爾·蓋茨曾經在《環球科學》中撰寫一篇題為《機器人將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的文章,向世界預言:機器人將與30年前的個人電腦一樣邁入家家戶戶,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
機械的使用放大并延伸了人的“體力”,計算機的使用提升了“腦力”,機器人的使用將進一步協助人類、代替人類、拓展人類的綜合能力——你的生活即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機器人+”能加什么?
如今,快速發展的物聯網技術可以讓機器人感知周邊環境;云計算技術可以讓機器人面對人類生活環境的多樣性,實現自我學習、協同工作;大數據技術能夠讓機器人進行智能決策,而人工智能的發展,終于讓機器人真正的智能起來了。
所以,隨著機器人越來越智能,機器人也將在各個領域發揮重大作用。
機器人+工業:智能工廠的主力軍。“招工難”已成為近年的普遍現象,特別是在勞動密集型企業表現尤為突出,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勞動力市場頻現“用工荒”。而一個機器人則相當于三個人。因為,工人是8小時工作制,而機器人可以24小時不間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