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口大國,能源問題一直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非可再生能源的過度開采、能源消費的結構失衡、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的環境污染以及資源匱乏等問題無不危害著環境甚至威脅經濟發展,同時也不符合我國所走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雖然我國政府越來越重視能源使用效率、可再生能源發展、碳排放以及氣候變化等問題,并承諾于2020年之前實現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降低40-45%,但是就目前情況而言,減排形勢仍不容樂觀。目前,我國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已經超過60億噸,幾乎是1994年的2.15倍。不僅如此,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規模也已于2007年躍居全球第一位。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公布的相關數據,近十年,在我國一次能源的消費結構中,煤炭的消費占比始終最高,平均達到69%,而石油、天然氣、水電、核電和風能的平均消費占比僅分別為19%、4%和8%。相比之下,世界總煤炭消耗量僅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耗量的不到30%,而美國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這一比重甚至還不到25%。
除二氧化碳外,燃燒煤炭產生的另一種大氣污染物就是二氧化硫。根據環境保護部發布的《2014年上半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標公報》,2014年上半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總量1037.2萬噸,居全球第一位。我國的煤炭在使用過程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以2012年為例,因煤消費產生的一次PM2.5、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占中國污染物排放總量的62%、93%和70%。可以說,煤炭消費是目前我國霧霾形成的重要因素。
另外,因煤炭開采所導致的土地資源破壞、地下水資源污染、礦井瓦斯和矸石山自燃排放的有毒氣體,以及因原煤入洗對土壤植被及河流水系的污染等均對脆弱的環境構成嚴重的威脅。因此,如何在確保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有效減少對煤炭的消費是擺在我國政府面前亟待解決的難題。
我國煤炭消費的主體來自工業,因此大量的研究集中于此,但是很少有研究關注我國居民家庭用煤。實際上,居民家庭是我國煤炭消費的第二大主體,特別是農村家庭。如果我們能夠有效地減少居民家庭用煤,尤其是降低農村地區居民煤炭的消費水平,那么必將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由煤炭消費帶來的環境污染壓力。
我國農村居民煤炭消費狀況
基于2001-2014年《中國統計年鑒》和《能源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2000至2013年我國農村居民煤炭消費的總體狀況以及2005年和2013年部分省市農村居民用煤情況。
2000至2013年我國農村居民煤炭消費的總體狀況
第一,居民煤炭消費從2000年的8456.96萬噸持續增加至2013年的9289.83萬噸。其中,城鎮居民的煤炭消費總量卻下降了近50%。導致居民煤炭消費總量增加的關鍵原因是農村居民的煤炭消費在2000年較高水平的基礎上增加了4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