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轉型的思考與啟示
政黨轉型和治理現代化應根植于一個國家(地區)的國情(區情)和歷史傳承。不同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特定時代背景和特定的本土化文化等國情條件,造就了政黨治理體制和治理能力的差異化。雖然新時代條件下政黨轉型意味著諸多先進理念和技術的應用,以及增強政黨的科學性、制度化、規范化,但限于特定國家發展條件和文化背景,政黨的轉型發展和國家治理結構體制呈現明顯的區域差異和時代特性。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宗教信仰、政黨群眾基礎和合法性、較低的政治制度化水平、政黨構成背景等等都與現代化程度較高的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有著很大的差別。這種歷史背景條件的差異是否會成為政黨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發展的關鍵變量,應慎重思考。政黨的轉型和治理現代化應根植于本國的特定國情和歷史基礎上,單純地講求理論和實踐的趕超,有時候可能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不利于本國政治的發展。蘇聯的解體便是明證。
值得注意的是,寬泛的治理理論和宏觀的治理思維、復雜多樣的治理手段等等,有著相當的不可捉摸性,即不確定風險較大,具體實施環境條件、技術要領、主體的能力素質和技巧要求等等都有著復雜的約束變量和特定的適用情境,因此,理論和實踐的可移植性便成為各國政治考量的重要層面。更多的是這些理論和實踐結合本土化國情的變相適用,如日本實施的“黨政分開”原則便實現了對西方政黨政治的取長補短,既充分發揮黨對政治行政的引導作用,同時又避免黨對具體行政事務的干預,黨政各司其職,相互聯系,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信息技術的利用和社會輿論(大眾傳播媒介)的控制是政黨轉型的重要變量。信息技術的持續發展對于政黨建設和政治制度發展的作用備受爭議。東西方國家的政黨在信息技術應用范圍和形式、平臺的建設、技術的支撐、資源的投入等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差異。但總體來看,未來信息網絡技術的應用則是不可忽視的社會潮流和歷史發展必然。
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政黨一般都會利用網絡技術宣傳獨特的政策綱領和競選口號,推薦候選人,引導輿論,獲得社會支持,規范投票程序,監督批評對立黨,提升透明度等等,這些都將成為政黨轉型過程的必然。政黨通過各種手段影響著大眾傳播媒介,形成一種有利的政治氛圍。但是相比之下,亞洲民族國家則對網絡技術的應用顯得更加保守和被動,網絡信息技術更多地應用于傳統的辦公事務,低水平的民眾訴求和政治參與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網絡的應用廣度和信息的公開透明。部分亞洲國家的大眾傳播
媒體私營化,按照市場規則運作。如泰國大眾傳播媒介中,主要泰文報紙有《泰叻報》、《民意報》、《每日新聞》、《國家報》、《沙炎叻報》、《經理報》等,主要華文報紙有《新中原報》、《中華日報》、《星暹日報》、《亞洲日報》、《世界日報》和《京華中原日報》等,主要英文報紙有《曼谷郵報》、《民族報》等等,這些報紙大部分為私營性質。廣播電臺有230多家,其中由政府民眾聯絡廳掌管的有59家。泰國國家廣播電臺為國家電臺,設有國外部,用泰、英、法、中、馬來、越、老、柬、緬、日等語廣播。無線電視臺共6家,都設在曼谷,大部分電視節目通過衛星轉播。地方有線電視公司86家。電視網覆蓋全國。也有部分國家和政府控制的大眾傳播媒介,傳播內容嚴格遵循政黨和政府的意識形態,主要人事任免由相應政黨或權力機關確定,如朝鮮主要報刊《勞動新聞》、《民主朝鮮》、《勤勞者》、《朝鮮人民軍》、《青年前衛》、《平壤新聞》等,朝鮮中央通訊社為國家通訊社,并發行日刊《朝鮮中央通訊》等;朝鮮中央廣播電臺為國家廣播電臺,朝鮮中央電視臺是政府主辦的官方電視臺。
先進的科學技術是治理現代化和政黨轉型的重要變量。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伴隨著政黨理念和行為的轉變,注重體制結構的扁平和靈活適應性、信息的公開透明、多元主體協同參與、民主監督運行等等,這對于傳統的政黨政治文化產生較大的沖擊。以怎樣的心態接受網絡信息技術的挑戰,如何重新調整政黨和國家政府職能的邊界,合理確定網絡信息技術變革的廣度和深度,如何克服網絡化治理的負面效應等等,諸如此類問題都是擺在任何一個國家政黨面前的關鍵課題。技術手段和意識形態的矛盾對立、公開透明與封閉幕后的矛盾、服務和統治的矛盾、短期局部利益和整體長遠利益的矛盾、功能責任與權力的矛盾等,這些對立統一的關系時刻存在于未來政黨政治的網絡化發展過程中。
社會階層差異、意識形態差異對政黨轉型和職能定位具有重要的影響。政黨從成立伊始就深深地烙印著自身的利益,意識形態和思維習慣的本質差異較大程度上限制著合作的程度。政黨在后現代社會的轉型過程中,不論在黨政關系、黨團關系、黨群關系層面,還是在社會治理和服務功能定位層面,都可能受階級階層利益因素的影響,且表現出極大的地域差異化和時間差異化,導致政局和社會事務管理充滿變動性,影響了合作的范圍和效度。
如在黨政關系的分歧和職能手段的變革層面:一些西方國家的執政黨較少具體介入、干預政府行政運作和政府內部事務的管理。人事任免上,執政黨除了提名政府主要領導或者各部門負責人的人選外,其他公務員和文官的任免完全由政府自行決定。執政黨可以間接地施以影響,但不能直接干預。在政策方針方面,執政黨除了干預政策議案的制定、審議和實施宏觀引導外,不具體領導政府的施政過程和管理政府部門的各項工作。在職務問題上,一些國家中除了黨的領袖兼任中央政府首長外,執政黨的其他領導人一般不兼任政府的重要職務。如果其打算入閣,便要放棄黨內的高級職務。機構設置上,黨的機構體系對相應的行政部門不具有領導關系。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在某些相對集權的國家(如朝鮮、越南等),由執政黨直接指定或任命政府主要領導和部門負責人,實行黨管干部原則,且在重大政策方針和重要事務決策方面享有指導權,對政府實行政治、思想、組織等多重領導,全面掌控整個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軌道,“黨政一體”現象濃厚。但現在這些國家的政黨也在考慮不再過分干預微觀行政事務,逐漸轉向宏觀調控職能的發揮。
在合作治理層面,政黨在治理關系中的角色定位顯得尤其重要。政黨向社會服務職能的轉型可能會面臨著“政黨自身合法性”和“政黨公共合法性”問題的困擾。政黨存在目的是參政議政,過分關注社會服務職能領域既不符合立黨初衷也不符合本階層利益。因此,增強政黨的“公共合法性”可能會部分損害“自身合法性”,引發黨內紛爭。同時,與社會良性互動合作過程中,政黨到底在具體社會事務尤其是敏感事務方面能夠多大程度上拋開所代表階級階層利益和短期目標的束縛,真正從社會公眾角度進行決策和行使職能,這是一種不確定風險較高、可預測性差的合作契約。民眾也對于政黨社會功能的發揮持一種懷疑態度,甚至會認為政黨是為贏得選票而進行的政治作秀。
總而言之,政黨特定的意識形態和社會階層背景深刻影響著其治理轉型和職能定位,制約著其社會良性互動合作關系的構建和維持。
【注釋】
①③④梁琴:《中外政黨制度比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124~126頁,第357~358頁,第359~360頁。
②[美]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32頁。
責編 /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