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瓊海經驗
就地城鎮化
推進城鄉一體化,其前提是城鎮化。只有城鎮化達到相對比較高的水平,才會順勢而為提出和推動城鄉一體化。從世界城市化進程看,城市化有三種主要類型,一是集中型城市化,二是分散型城市化,三是就地城市化。集中型城市化固然能夠充分發揮大城市的聚集效應,但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過度城市化”,并帶來各種“城市病”。分散型城市化是對集中型城市化的糾偏,但在實踐中不乏成功的典型,也有許多不那么成功的教訓。相比較而言,就地城市化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進程中取得了成功,避免了發達國家在高度城市化后出現郊區化或逆城市化的現象。
改革開放以來的很長一段時期,我國確立和堅持“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小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的城市化發展方針,這對改變長期來形成的我國大城市比例過大,中小城市發展不足的不合理城市結構,推動我國城市化發展發揮了應有的作用。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央及時地提出,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要優化布局,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宏觀布局,把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
作為一個縣級市,瓊海市在推進城鎮化的實踐中,探索和走出了一條“不砍樹、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鎮化”的路子。“三不”理念很好地貫徹和體現了中央關于在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中要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的精神。“就地城鎮化”,不是簡單地讓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實現“市民化”,而是以風情小鎮為珠,以田園景觀為線,協調推進現代城市功能向農村延伸和覆蓋,建設“田園城市”,打造“城在園中,村在景中,人在畫中”的美景,讓農民感受到鄉村田園氣息,讓農民享受城市生活品質。因而,在瓊海的“就地城鎮化”中,農村人口不再像通常意義上的城鎮化那樣向城市遷移,而是在原居住地一定空間半徑內,依托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就近就業生活居住,實現就地就近城鎮化,就地就近“市民化”,就地就近享受同城鎮居民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
規劃引領
如果說城市化進程主要是靠市場的力量,那么城鄉一體化進程則必須依靠政府的強有力推動。從世界范圍看,大規模的城市化發生于工業革命之后,200多年來,在工業化、城鄉差別以及城市的中心作用等多種力量的推動下,城市化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及其帶來的城鄉二元結構、農村的衰敗和城市病,又促使人們反思城鄉關系的發展,力圖既推進城市化,又避免農村的衰敗和破落,促進城鄉的協調均衡發展。比如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都曾開展過“新村運動”。促進城鄉一體化,政府是主角,政府推動城鄉一體化的首要工具則是規劃,世界上一些城鄉一體化做得比較好的國家和地區,無一不是這樣。
一個國家的城鄉一體化,規劃要先行。一個地區的城鄉一體化,同樣規劃要先行。不僅如此,任何一個地區的城鄉一體化的規劃都要從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出發。瓊海是一個農業大市強市,工業并不占優勢。2015年全市生產總值202.5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73.8億元,第二產業27.39億元,第三產業101.35億元,三次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36.5:13.5:50.0。從三次產業所占比重看,瓊海市要像一些地區主要依托工業的合理布局來推動城鄉一體化,是并不現實的。瓊海的優勢和特點在農業和獨特的旅游資源。正是準確地摸清了瓊海的優勢和特點,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域旅游的構想,將全市作為一個5A級景區來打造,把整個瓊海建設成為一個沒有邊界、沒有圍墻、沒有門票,主客共享、旅居相宜的大景區,有效促進農業與旅游業的有機融合,實現就地城鎮化,推動城鄉一體化。為此,瓊海市在推進全域旅游建設中,始終堅持把全域規劃設計擺在重要位置,按照“全景化打造、全地域覆蓋、全資源整合、全領域互動、全社會參與”的原則,以突出旅游功能和元素為統領,結合經濟社會發展、新型城鎮化和精神文明建設,編制出“田園城市”發展戰略,形成了引領全域旅游發展的總體框架和頂層設計。在做好整體規劃的同時,瓊海市委市政府還特別重視縣域村莊布局和建設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體系規劃、農村社會發展規劃、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農村住房改造建設規劃等“多規”的銜接和協調,從而真正做到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