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田園城市: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典型示范
說到田園城市,會讓人充滿無限遐想。田園城市是19世紀末英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提出的關于城市規劃的設想。霍華德在他的《明日:一條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書中認為,應該建設一種兼有城市和鄉村優點的理想城市,他稱之為“田園城市”。田園城市是為健康、生活以及產業而設計的城市,它的規模能足以提供豐富的社會生活,但不應超過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農業地帶圍繞,城市的土地歸公眾所有,由專業委員會受托掌管。霍華德通過田園城市試圖解決城市問題的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是疏散過分擁擠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鄉村。他認為此舉是一把萬能鑰匙,可以解決城市的各種社會問題。二是建設新型城市,即建設一種把城市生活的優點同鄉村的美好環境和諧地結合起來的田園城市。三是改革土地制度,使地價的增值歸開發者集體所有。霍華德不僅提出了田園城市的理論,而且還將其付諸實踐,在距倫敦幾十公里的地方建起了兩座田園城市,歐洲各地紛紛效法,但多數只是襲取“田園城市”的名稱,實質上是城郊的居住區。
我國的城鎮化已進入快車道。至2015年底,我國的城鎮化率已達到56%,整體上還處在從分散向集聚的集中型城鎮化階段,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人口不斷從農村向城市流動,且日益向大城市集中;中心城市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伴隨而來的是農村人口、土地和其它組織資源等越來越少,農村空心化日益嚴重,失去土地、就業機會、生活來源的“三無”農民越來越多,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越來越多,傳統鄉村文化趨于瓦解,鄉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越來越被邊緣化,城鄉差距擴大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等等。農業、農村、農民的出路在哪里?城鄉關系究竟應當怎樣才能協調好?新型城鎮化如何真正做到以人為本?這些問題迫切需要我們予以解答、加以解決。
我們看到,集中型城鎮化遠未完成的瓊海市,以 “不砍樹、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鎮化”為原則,實施“打造田園城市、構建幸福瓊海”的發展戰略,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走城鄉發展一體化道路,全力打造瓊海全域5A級景區,讓市民感受農村的田園氣息,讓農民享受城市的生活品質,力爭把瓊海建設成為瓊海人民的幸福家園,成為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瓊海結合自身實際,走出了一條分散型的城鎮化道路,用“三不一就”打造了一條農民歡天喜地回家的路,一條在家就可以就業創業富裕的路,一條農業、生態和旅游緊密結合的路,一條城鄉邊界越來越模糊、城鄉生活品質越來越接近、城鄉百姓幸福指數越來越提升的路,一條逆向思維之路,一條就地城鎮化之路,一條邁向國際化的現代田園城市之路。在這里,我們仿佛看到了百年前霍華德提出和建設田園城市的美好愿景。
分散型的城鎮化道路一般發生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城鎮化發展的高級階段,城鎮化率在70%以上,它的特點是大城市市郊及其非城市地域的迅速發展,都市帶和都市圈不斷擴大,城市功能不斷向外擴散,由此出現的所謂“逆城市化”現象。在高級階段才能出現的情況,瓊海市在發展的中級階段就出現了,而且這條路走得十分成功,究其原因,除了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要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更加注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加注重環境宜居和歷史文脈傳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等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精神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瓊海市委以極具創新、簡潔清晰的思維探索了一條實現現代田園城市的有效途徑,其精髓就是不砍樹、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鎮化的“三不一就”原則。不砍樹就是敬畏生態的紅線,不占田就是敬畏歷史和政策的紅線,不拆房就是敬畏人文與和諧發展的紅線,最大限度地保護鄉村的自然、歷史和文化風貌。
為此,瓊海市以“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為目標,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題,堅持文化為先、生態為先、民生為先,高標準完善生態型規劃,堅持生態型改造,建設生態型設施。目標是要在瓊海171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給50萬老百姓蓋一間“幸福之屋”,讓市民感受農村的田園氣息,讓農民享受城市的生活品質,讓城鄉同發展共繁榮。這間“幸福之屋”由四根柱子來支撐:打造特色風情小鎮、建立現代農業公園、修建500公里旅游綠道、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構筑起“城在園中、村在景中、人在畫中”的美麗家園。
打造特色風情小鎮,就是挖掘各鎮的資源稟賦,將全部12個鎮打造成傳承文化、歷史記憶、地域特色的美麗小鎮。把小鎮作為連結城市和鄉村的支點與平臺,成為橋頭堡,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建設農業公園,是指打造具有現代農業產業化功能、旅游功能、休閑功能和運動功能的綜合體,帶動城鄉產業融合化、農民身份多元化、農民收入多樣化,讓農民的收入由單一的生產性收入變為經營性、財產性、工資性和生產性等多項收入。瓊海市把全市規劃為“龍壽洋農業公園”“熱帶濱海農業公園”和“萬泉河農業公園”等三大公園,將它們作為統籌鄉村發展的重要手段,助推農業發展、農民增收,使農村更美、農業更強、農民更富。充滿田園風光的農業公園已經成為農民的家園、市民的公園、游客的樂園。
修建旅游聯通綠道,是要用五百公里的綠色小道把每一個美麗的田洋、湖泊、河流、村莊串聯起來,打造田園式的大景區,讓一個個小鎮就像一個個珍珠和瑪瑙以各種優美的姿態、優雅的風情鑲嵌在美麗田園之中,一片片美麗的村莊散落在小鎮四周,一間間質樸的民居掩映在綠蔭之下,一條條綠道將城市、小鎮和村莊連成一體。充滿詩情畫意的旅游漫步綠道已經成為了全域5A級景區的紐帶,成為了農民的致富之道、市民的休閑之道、游客的觀光之道。
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是要把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加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讓公共財政的陽光雨露照耀整個城鄉。目前瓊海市城鄉供水一體化已經達到90%,城市公交通覆蓋70%的行政村,由市、鎮、片區和代辦點組成的四級服務網絡讓農民不出村、不出鎮就能把事情辦好,城區優秀教師和醫生到鎮村支教、坐診,讓農民同樣享受優質教育和衛生資源。
2015年底,瓊海市已建成田園式的文明生態村1857個,占全市自然村總數的70%,打造出了嘉積禮都、塔洋“七星伴月”文明生態片區和北仍文明生態村等精品,有8個村鎮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就地城鎮化的根本,就是不走“棄農進城”的路子,讓農民走得出去,也回得了村、回得了家。兩年多來,瓊海市返鄉就業4萬余人,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增長13.1%。農民在家門口就能打工,住自家房子,種自己的地,還能很好的照顧家人。調研中塔洋鎮的書記告訴我們,因為進城打工的農民都回家就業創業了,該鎮沒有一個留守兒童,在家的老人也有家人陪伴照顧。百姓和游客都說,美麗鄉村建設已經使瓊海成為百姓的幸福家園,成為中外游客的度假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