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協調發展的路徑選擇
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城鄉協調發展一直是人類發展的一種美好訴求。圣西門、傅里葉、歐文等空想社會主義者提出的理想社會,就反映了城鄉協調發展的制度構想。一些早期的城市研究者也很重視城鄉一體發展。英國社會活動家、城市學家埃比尼澤•霍華德在19世紀末提出 “田園城市”理念,實質也是在追求城鄉融合,其設想的田園城市包括城市和鄉村兩個部分,城市規模受到限制,四周為農業用地所圍繞,居民可以方便地接近自然環境,就近得到新鮮農產品供應,農產品也就近進入市場。田園城市設想提出后,迅速引起社會的重視,歐洲各地紛紛效法,但很多大城市在郊區規劃建設的新城,多數只是使用“田園城市”的名稱,實質上是附屬型衛星城或大型居住區,它們與中心城區在經濟上具有緊密聯系。
丹尼斯•朗迪勒里提出的“次級城市”發展思路,為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提供了可供借鑒的行動路徑和政策工具。他認為城市的規模等級是決定發展政策成功與否的關鍵,要尋求社會和區域領域的全面發展,政府需要分散投資,根據地理區位和經濟水平等因素,建立分散的次級城市(secondary cities)體系,以小城鎮作為增進城鄉聯系、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中介。小城鎮在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中具有必不可少的經濟和行政功能,特別是增強農村和城市之間的聯系。
我國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較為突出,推進城鎮化建設,既要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功能,提升中心城市的競爭力,也要優化城鎮規模結構,加快發展小城鎮。我國正處于快速城鎮化階段,需要增加城市數量,提升城市質量,引導高等院校、優質教育和醫療機構在中小城市合理布局,或設置分支機構;要加強小城鎮的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把有條件的縣城和重點鎮發展成為中小城市;對于遠離中心城市的小城鎮和林場、農場等,需要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發展成為服務農村、帶動周邊的綜合性小鎮。
城市與鄉村是兩種不同性質的人類聚落空間,城市是優質公共服務高度集聚的人居空間,鄉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一般要落后于城市地區。農村地區由于人口居住分散,不可能將各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資源均等地配置到每個自然村落。借鑒“次級城市”發展思路,縣域治理可以小城鎮為依托和節點,改進農村地區的道路、交通、通訊、廣電等基礎設施條件,增進城鄉之間在人員、生產、商品、資金、信息等方面的流動性。城市優質資源向農村的擴散,需要經由小城鎮、農村集中居住點,再到自然村落的梯度過程。農村居民主要通過設在小城鎮的公共機構,來獲取教育、醫療、警務、司法、農業技術推廣等公共服務。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政府要通過政策手段,支持 “次級城市”發展,改善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條件,方便農村居民就近獲取城鎮公共服務。可以說,小城鎮越有活力,就越有利于增進城鄉聯系、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瓊海經驗:依托次級城市推進新型城鎮化
城鄉協調發展需要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輔助和支持農村地區發展,將城鄉差距控制在合理的幅度之內。一般而言,城鄉差距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市場機制、地理區位、資源條件、制度安排四大因素。其中,市場機制和地理區位促使生產要素向城市集聚,導致城鄉差距擴大化;資源條件導致城鄉之間的發展起點不同;制度安排既可能對城鄉差距產生矯正作用,也可能導致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化。
改革開放以來,出于對經濟發展的強烈期求,我國地方政府在實踐中大多采取了城市偏向發展戰略。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提供上,優先滿足城市發展需求,支持中心城區提升要素集聚、科技創新、高端服務能力,注重發揮城市的經濟效率優勢。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地方政府區分城市與鄉村,設置不同的標準體系,優先滿足城市和市民的發展需求,致使城鄉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差距較大。在中西部地區,這種現象尤為顯著,有研究者將其描述為“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
近年來,瓊海市抓住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契機,推進全域規劃,實施“打造田園城市,建設幸福瓊海”發展戰略,著力于打造特色小鎮,探索了一條依托次級城市建設、推進城鄉協調發展的新路子。瓊海市位于海南省東部沿海,是博鰲亞洲論壇永久會址所在地,全市總面積171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530平方公里。下轄12個鎮,204個村(居)委會,1個專屬經濟區(華僑農場),境內有3個國營農場和1個國營林場,常住人口50萬人。瓊海市自然環境和生態條件優良,湖泊眾多、河流密布,森林覆蓋率達到69%。
2012年,海南省提出加快建設國際旅游島,瓊海市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特點,確定了“打造田園城市、建設幸福瓊海”發展戰略,提出以“就地城鎮化”為原則,打造特色小鎮,探索城鎮化的新路子。在新型城鎮化的探索中,瓊海市沒有將政府投資集中于市政府所在地,而是確立了分散化的投資戰略,即以12個特色小鎮作為連接城鄉的支點和平臺,著力于推進次級城市建設,改進特色小鎮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準。隨著各個風情小鎮建設的推進,瓊海市在全域范圍內構建形成了多中心、組團式的田園城市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