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是以“善治”為核心的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治理所要實現的重要目標之一,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決定因素。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20次提到“公平”一詞,充分說明公平在現代治理理論與實踐中的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新年賀詞中明確指出,“推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2015年4月28日,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要始終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中,也對“機會公平”、“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等有所論述。此前發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則進一步地提出“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實際出發,把握發展新特征,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當前,測度中國縣市經濟社會公平度現狀,總結縣域地區在公平發展方面的成功經驗,發現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對于了解和改善中國縣域地區經濟社會公平程度,以及推進整個國家經濟社會更加公平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這也是我們在過去一段時期一直堅持對縣市經濟社會公平度展開測評的主要初衷。
“十二五”時期,海南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各族人民,主動適應、把握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科學發展、綠色崛起,以全面建設國際旅游島為總抓手,扎實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戰勝超強臺風、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國際旅游島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基本完成“十二五”規劃主要預期目標和任務,科學發展跨上新臺階。
然而,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呈現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海南仍屬欠發達省份,經濟基礎薄弱,投資結構和產業結構不合理;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市場發育不充分,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依然存在;對外開放力度、社會文明程度與國際旅游島要求不相適應;社會治理能力和基層組織建設有待加強。因此,“十三五”期間必須科學判斷和準確把握發展趨勢,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精準發力,攻堅克難,補齊短板,實現新常態下海南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人民論壇測評中心構建了以縣市為測度單位的中國縣域經濟社會公平度評價體系?,F根據2015年海南統計年鑒等提供的公開統計數據,對海南省16縣市的經濟社會公平度進行了測評、排名、比較和進一步分析。我們寄希望于通過這種系統性的研究,對各縣市的主要做法、有效經驗進行探索,并為各縣市今后促進經濟社會公平度進一步提升,提供參考和建議。我們也希望借助于測評工作的開展,能夠在促進各縣市的公平、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一定的實效。
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依據與數據的選取
為客觀分析和比較縣市經濟社會的公平程度,應選取兼具代表性和可得性的系列數據指標,并通過開展定量分析,準確、科學地測量縣市經濟社會公平度所涉及的各個指標。為實現這一目的,我們需要全面吸收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和相關理論基礎,更需要充分考慮當前我國縣市一級區域內的經濟社會實際發展情況。
在構建經濟社會公平度測評理論模型的過程中,我們主要遵循了全面性、敏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動態性五個基本原則,以用最適宜的指標來客觀評價公平程度為導向,以我國縣市一級目前所處的實際發展階段和經濟社會狀況為根本前提,最終選擇了阿瑪蒂亞森的正義觀和馬克思的公平分配理論作為依據,搭建了功能公平、可行能力公平以及結果公平三個維度,確定了底線公平、機會公平和分配公平三個一級指標。而在指標數據選取方面,則是充分建立在數據的可獲取性之基礎上,具體指標選取的理論依據以及所選擇的指標數據說明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