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經濟增長的下行現象是由于需求不足、特別是投資的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與治理通貨膨脹根本不相干。中國經濟不可能永遠保持8%以上的高速度,就象汽車不可能總是掛在高檔上運行一樣。經濟增長減速雖然是新常態(tài)的一個必然邏輯,但并不是經濟新常態(tài)的所有現象和發(fā)展的全部內容。
【關鍵詞】新常態(tài) 中國經濟 硬著陸
【中圖分類號】F120 【文獻標識碼】A
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有所減速,但仍然達到6.9%的增長率。對這個數字有不同的看法和解讀,一些境外媒體和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經濟發(fā)生了“硬著陸”,中國大陸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這個增長速度仍然屬于中高速增長,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tài)”的必然邏輯,速度降低并不意味著經濟形勢不好,關鍵要對經濟質量、經濟結構和未來發(fā)展動力做出分析和判斷才能下結論。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與治理通貨膨脹毫不相干
一般經濟學家討論一個經濟體是否發(fā)生“硬著陸”或者“軟著陸”,都有一個明確的背景和前提,那就是針對治理通貨膨脹后的經濟結果和表象。“硬著陸”是指通過收縮銀根(即金融市場上的資金供應),停止政府投資等貨幣和財政方式,再輔以行政和法律手段,將通貨膨脹消除掉,但同時經濟增長也被破壞,出現經濟的停滯不前甚至衰退。“軟著陸”是指在通貨膨脹被解決的同時,經濟仍然保持著適當的增長速度,各方面都未受到破壞,國民經濟健康運行。
那么現在中國經濟增長出現速度降低現象,是不是與治理通貨膨脹有關呢?在經濟降速之前,中國經濟發(fā)生過通貨膨脹嗎?顯然都不是。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國政府在2008年-2010年三年間曾經采取過刺激需求的“4萬億元投資計劃”,2011年出現過短暫的消費物價指數(CPI)增長略為偏高的現象,2012年之后,消費物價上漲較快的現象不僅消失,而且一直偏低,生產者價格指數(PPI)陷入長期低迷。
2011年之后,貨幣政策仍然是較為靈活和寬松的,廣義貨幣供應量絕對值不僅繼續(xù)增加,而且保持兩位數增長,只在2014年略有減速,其他年份都保持正常增長,社會融資增量也只在2011年有下降,2012年后仍然連年增長。因此看不出2011年之后政府采取的宏觀政策是應對通貨膨脹的措施。相反,從2012年生產者價格指數出現回落和偏低現象后,中央政府實際上每年都有針對性地采取了短期的、結構性的以及區(qū)間性的小規(guī)模的需求刺激措施。所以2014年和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的下行現象是由于需求不足、特別是投資的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與治理通貨膨脹根本不相干。
從財政政策來看,從2008年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后,中國就一直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2010年是“4萬億投資計劃”的第三年,財政赤字預算安排8500億元人民幣,占GDP的2.5%,2011年預算赤字安排仍然達到7000億元,占GDP的2%,2012年預算赤字上升到8000億元;2013年財政赤字再上升到12000億元,2014年再攀升到13500億元,2015年達到16200億元,2016年再到21800億元,而且財政開支的增長都保持兩位數字增長并超過預算收入增長速度。
尤其重要的是,在經濟下行期間,中國的就業(yè)形勢穩(wěn)定,2015年新增就業(yè)人數超過1300萬,失業(yè)率依然保持較低水平。根據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的調查,2015年12月我國調查失業(yè)率僅為5.4%,世界上能夠達到這個水平的,基本只有中國、美國、日本和韓國這幾個屈指可數的國家。而且雖然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商業(yè)銀行風險控制的難度增加,但商業(yè)銀行的不良資產比例仍然較低,2015年底為1.67%,中國最大的商業(yè)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的不良資產率才1.5%,這與歐洲發(fā)達國家商業(yè)銀行平均6%的不良資產率相比,形成很大反差。
可見,這些現象都不可能用所謂“硬著陸”可以解釋的。把當下中國經濟增長下行說成是“硬著陸” ,說明持這種看法的人太不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
減速是中國經濟新常態(tài)的特征,但不是全部特征
雖然中國經濟不存在發(fā)生“硬/軟著陸”的前提,但中國經濟確實減速了,那又怎么解釋呢?
從經濟學意義上分析,判斷6.9%這個速度是高是低,并不是看它的數學意義上的絕對值,就好象說一個商品的價格貴不貴,并不是看價格絕對數字的高低,而主要是看它是否偏離價值以及偏離程度與市場供需的關系。經濟中的實際增長率高低,也主要是看它是否偏離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偏離的程度與宏觀調控的關系。那么什么是潛在的經濟增長率呢?簡單說就是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提下,資源要素的利用強度及其效率。過去增長速度高主要是因為潛在增長率高,現在,資源要素利用的強度不可能那么高了,利用效率也弱化了,新的要素正在培育,還沒有完全形成新的增長動能,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從過去的8%以上降低到6%-7%左右,這是經濟的客觀規(guī)律。2015年我國經濟增長達到6.9%,不僅與潛在增長率相適應,而且處于其高端。因此我們要按照客觀經濟規(guī)律辦事,不需要再追求過去的高速度增長。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的下降,其經濟學的機理是:
首先,要素和資源供給的增長速度發(fā)生了減速性變化。中國經濟過去長期依靠的廉價的勞動力充分供給已經并繼續(xù)發(fā)生變化。從2012年開始,中國16至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的絕對數量開始下降。同時,城鎮(zhèn)化增速減緩,呈現出減速的趨勢。
其次,產業(yè)結構正在發(fā)生變化。工業(yè)化使資源和勞動力從農業(yè)轉向第二產業(yè),現在中國工業(yè)化已經進入中后期階段,資源和勞動力開始向第三產業(yè)轉移。第三產業(yè)的投資增長速度開始超過第二產業(yè)。但是,當下中國第三產業(yè)中現代服務業(yè)和傳統(tǒng)服務業(yè)并存的現象十分突出,當資源和勞動力轉向第三產業(yè)時,雖然可以增加就業(yè),但未必能夠提高經濟效率,因為傳統(tǒng)服務業(yè)的勞動生產率并不比制造業(yè)高,因此這幾年在中國出現了經濟增長下行,但就業(yè)穩(wěn)定和工資水平上漲的現象,原因就是因為大量傳統(tǒng)服務業(yè)吸引了勞動力,解決了就業(yè)和工資,但并沒有使經濟效率和經濟效益提高很多的結果。這種趨勢性的變化是客觀必然的,并不值得我們恐慌,我們也不可能再依靠過去那種短期刺激需求的措施使經濟再恢復到舊常態(tài)去。經濟增長減速雖然是新常態(tài)的一個必然邏輯,但并不是經濟新常態(tài)的所有現象和發(fā)展的全部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