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一年。政治路線確定以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那么,哪些地方最能造就干部呢?實際上,環境越艱苦,條件越復雜,就越能磨練干部的品質,考驗干部的定力,提升干部的能力。而老少邊窮地區總體處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末端,在那里工作的干部承受著脫貧致富、發展穩定、民族團結等雙重或多重責任與壓力,正是培養、造就干部的沃土。
習近平同志大學畢業后,自愿放棄京城優越舒適的工作,主動要求到基層鍛煉。身著褪色軍服,背著簡單行囊的他,住進了當時典型的貧困縣——河北正定縣一間簡陋的辦公室。正定三年成為他政治上的重要起點,此后經過多省歷練,最終走到總書記的位置。在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針對“老少邊窮地區干部”的采訪調查中,多位老少邊窮地區的干部提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基層鍛煉經歷,非常認同“越是艱苦的環境,越能磨煉干部的品質,考驗干部的毅力”。不僅如此,受訪者認為老少邊窮地區干部具有深知群眾疾苦,能夠為群眾著想(占比89.7%);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得到歷練,能夠擔當重任(占比81.2%);從基層一線踏實干起,是干部選拔培養的重點(占比76.4%)等“加分項”。
老少邊窮地區干部既是“排頭兵”,又是“馬前卒”。“萬丈高樓平地起,大海無邊百川融。”國家大廈穩不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老少邊窮地區干部的狀態怎樣、能力如何。尤其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處于艱難的爬坡期,老少邊窮地區的發展勢必面臨更多的問題與挑戰。廣大老少邊窮地區的干部是一線工作中攻堅克難的“排頭兵”,是改革實踐中沖鋒陷陣的“馬前卒”,只有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才能更好地解決老少邊窮地區的脫貧致富問題,更好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老少邊窮地區干部既要“強勢做事”,又要“低調做人”。老少邊窮地區不僅經濟落后,還常常面臨著社會安全穩定等方面的問題。這就要求老少邊窮地區的干部不僅要有帶領群眾發展經濟、實現脫貧致富的能力,還要有維護地區安全穩定,進而實現老少邊窮地區全面、和諧發展的能力;既要懂新興產業、懂高新技術,又要懂特色建設、懂合作協同;既要“強勢做事”,勇于擔當、敢于碰硬,又要“低調做人”,身段柔軟、處事圓融,能與群眾博感情、交朋友、融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