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區的空間布局
中國自貿區建設在空間布局規劃上,不僅考量了地區經濟發展的歷史積淀,而且就輻射帶動以及與“一帶一路”戰略的協同推進也進行了規劃。當前的上海、廣東、天津和福建四大自貿區覆蓋了我國東部沿海華北、華東、華南三大片區的經濟核心區域和城市群,發展的輻射帶動效應明顯。為此,我們對四大自貿區的戰略定位進行了匯總梳理。
上海自貿區
戰略定位:持續推進投資便利化、貿易自由化、金融國際化和監管制度創新,重點集聚總部經濟、平臺經濟、“四新”經濟三大業態,推動長三角乃至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
上海自貿區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承繼并拓展了之前的浦東新區。1990年8月,在宣布浦東開發后僅4個月后,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金橋出口加工區、外高橋保稅區三個開發公司成立,浦東開發進入實質啟動階段。如今,陸家嘴、張江、金橋三個片區的GDP占浦東全境的80%。
擴區之后的上海自貿區將整個上海浦東都變成了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試驗田。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上海WTO事務咨詢中心理事長兼總裁王新奎說,“在最初設計自貿區總體方案的時候,大家的感覺是一樣的:上海自貿區最有亮點、含金量最高的,就是金融這一塊。今后成還是不成,最大的標志就是金融”。
2010年以后,中央陸續批復上海為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貿區正式成立,面積28.78平方公里,涵蓋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2014年12月28日,上海自貿區區域實現擴容,金橋出口加工區、張江高科技園區和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加入其中,從而面積擴展到120.72平方公里。
在自貿區建設的背景下,上海這一復合中心的強大輻射帶動作用無疑會推進長江經濟帶的協同發展。以集裝箱貨運為例,目前,上海港已連續六年蟬聯集裝箱吞吐量全球第一。而2015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增長的最大動力來自長江流域內支線。
廣東自貿區
戰略定位:依托港澳、服務內地、面向世界,將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粵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樞紐和全國新一輪改革開放先行地。
廣東自貿區于2014年12月31日經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實施范圍116.2平方公里,涵蓋三個片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60平方公里(含廣州南沙保稅港區7.06平方公里),深圳前海蛇口片區28.2平方公里(含深圳前海灣保稅港區3.71平方公里),珠海橫琴新區片區28平方公里。
與新獲批的天津和福建自貿區不同,廣東自貿區在前海、橫琴、南沙3個新區的部分區域建設已有國務院批復的相關規劃和政策,同時臨近港澳。前海深港合作區是國家唯一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平臺,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戰略支點;而蛇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發源地,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場,產業轉型升級的先行區。珠海橫琴新區于2009年12月正式成立,實行比經濟特區更加特殊的政策,距離香港34海里,與澳門一河相望,最近處相距僅187米。在政策疊加和區位優勢的助推下,廣東自貿區的重要任務就是探索更開放、更便利的國際投資貿易規則。
天津自貿區
戰略定位: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任務,以可復制可推廣為基本要求,努力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高水平對外開放平臺、中國改革開放先行區和制度創新試驗田、面向世界的高水平自由貿易園區。
2015年4月21日,天津自貿區正式掛牌。天津自貿區包括天津機場片區、濱海新區中心商務片區和天津港片區,總面積為119.9平方公里。天津港是京津冀最大的綜合性貿易港口。
作為北方首個自貿區,天津自貿區承擔著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的重任。正如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委常委、濱海新區區委書記宗國英所說,“天津自貿區既是天津的自貿區,也是服務京津冀的自貿區。如何更好的服務于京津冀,讓成果得到復制和推廣,還需要從國家層面建立協調機制”。
福建自貿區
戰略定位:以“對臺灣開放”和“全面合作”為方向,進一步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推進“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拓展與東盟自貿區的經貿合作。
福建自貿區分散在不同的市,地區跨度大,包括平潭、廈門、福州3個片區,范圍總面積118.04平方公里。其中平潭片區43平方公里、廈門片區43.78平方公里、福州片區31.26平方公里。
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核心區,福建全方位推進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平潭片區重點建設兩岸共同家園和國際旅游島,在投資貿易和資金人員往來方面實施更加自由便利的措施。廈門片區重點發展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范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和兩岸貿易中心。福州片區重點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兩岸服務貿易與金融創新合作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