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是以“善治”為核心的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治理所要實現的重要目標之一,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決定因素。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20次提到“公平”一詞,充分說明公平在現代治理理論與實踐中的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新年賀詞中明確指出,“推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2015年4月28日,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要始終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中,也對“機會公平”、“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等有所論述。剛剛發布不久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則進一步地提出“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實際出發,把握發展新特征,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當前,測度中國縣市經濟社會公平度現狀,總結縣域地區在公平發展方面的成功經驗,發現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對于了解和改善中國縣域地區經濟社會公平程度,以及推進整個國家經濟社會更加公平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這也是我們在過去一段時期一直堅持對縣市經濟社會公平度展開測評的主要初衷。同時,處于省(直轄市、自治區)和縣市之間的地市一級,在區域經濟調控、要素資源配置、產業結構調整、城鄉發展統籌等方面有著異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對其經濟社會公平程度的研究和評價同樣不可忽視、不可或缺。
江西省地處中國東南偏中部、長江中下游南岸,東鄰浙江、福建,南連廣東,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長江,為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地區的腹地,區位優越,交通便利。江西省資源豐富、生態良好,有全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有多處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江西農業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是建國以來全國兩個從未間斷向國家貢獻糧食的省份之一。
“十二五”時期,江西省堅持把牢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無論形勢如何變化,始終堅持發展不動搖,堅定信心,保持定力,把控運行,精準施策,堅定不移推進轉型升級、加快發展。通過發揮創新驅動的引擎作用,營造激發創新的條件和環境,煥發全社會的創新熱情,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業態創新,使創新成為發展的強大動力;通過大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使人民群眾在邁向全面小康的進程中不斷增強獲得感、幸福感。經過五年的發展,江西全省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部分經濟指標實現“總量翻番、位次前移”。
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十二五”中后期全國經濟增速普遍放緩,江西省也有少數指標略低于“十二五”預期,在加快發展、轉型升級方面還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還需持續用力,涉及人民切身利益的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還存在不足。
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省視察期間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要采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實實在在幫群眾解難題、為群眾增福祉、讓群眾享公平。“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決勝階段,江西省應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牢固樹立新理念,緊緊圍繞“提前翻番、全面小康”的總體目標,補齊民生短板,努力解決好與群眾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以經濟社會更加公平和健康的發展,來不斷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努力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人民論壇測評中心在之前構建的以縣市為測度單位的經濟社會公平度測評理論模型基礎上,通過對具體指標進行進一步修正和完善,建立了中國地方經濟社會公平度評價體系。現根據2015年江西統計年鑒等提供的公開統計數據,對江西省11地市的經濟社會公平度進行了測評、排名、比較和進一步分析。我們寄希望于通過這種系統性的研究,對各地市的主要做法、有效經驗進行探索,并為各地市今后促進經濟社會公平度進一步提升,提供參考和建議。我們也希望借助于測評工作的開展,能夠在促進各地市的轉型發展方面發揮一定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