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更多的領域學習和借鑒國際經驗
學習外國經驗,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格外強調的一點,但學習并非盲目照搬外國的經驗和模式,而必須結合自己的國情。現在,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新興大國,我們應如何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需要有新的思考。這里,我想結合對改革開放史的研究談幾點看法。
現階段我國學習外國經驗的內容和重點必須有相應的改變
我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以世紀之交為界,大體可分為兩個大的階段。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改革開放,我們要解決的主要是新中國成立30年間經濟、政治體制所積累的一些問題。在這個階段,我國學習和借鑒國際經驗的主要目的,是加快經濟發展、加快現代化進程,盡快改變國家貧窮落后面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到20世紀末,我國實現了人均GDP翻兩番的目標,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在已經過去的這個階段,學習國際經驗無疑起到了巨大作用。如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引進外資、創辦經濟特區、制訂各種缺失的法律等等,這些都是向外國學習的典型方面。從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我國經濟改革探討的主要問題是如何與世界經濟接軌、如何實現自身經濟體制的轉軌。這一討論的實質是怎樣把國際經驗應用于中國的改革實踐。
21世紀之初,我國繼續保持發展勢頭,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與此同時,我國改革開放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從改革發展的角度看,這一挑戰的出現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第一,改革要解決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已不是舊的計劃經濟體制帶來的問題,而是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這一體制不成熟、不完善所帶來的一些新問題。第二,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階段已經結束,正進入適度穩步增長階段。從世界各國現代化的經驗看,這是必然的,而能否較為順利地通過這個階段,將決定一國現代化的成敗。第三,經過將近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社會結構和人們的思想觀念已發生明顯變化,在利益多元化的情況下,統籌協調各方、凝聚改革共識要比以往復雜得多。
簡單說,貧窮落后之時只要一心謀發展即可;而初步富裕之后,不僅有財富的保值增值和公平分配問題,還有經濟高速增長階段結束后如何轉變發展方式,如何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以及應對資源環境、人口老齡化等一系列問題。
如果說,21世紀的頭十年多少是前后兩個階段之間的過渡,一些新問題尚不很突出,那么現在已到了必須加以解決的時候。從治國理政的角度看,黨和政府需要集中精力,從謀求經濟的高速發展轉變為引領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這一點也就決定了現階段我國學習外國經驗的內容和重點必須有相應的改變。這需要有更開闊的視野,更全面細致地學習和借鑒國際上相關的成熟經驗。在這些方面,新一輪的學習和借鑒必須加緊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