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涵蓋人口數十億,文化差異性不可低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主要信奉伊斯蘭教、基督教、東正教等,華夏儒道罕有存跡。我們在實地考察中聽當地人介紹,中國一種食品以“八戒”為標識,結果遭到了多國抵制。中國企業走出去不可不問文化差異和宗教禁忌。意識形態、民族、文化、種族的差異是必須直面的現實。
應對思路及策略選擇
重視和加強政府間的高效溝通和制度完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治上的不穩定、貿易政策上的壁壘、意識形態上的偏見等這些因素靠中國企業自身力量難以改變。政府是保證“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堅強后盾。中國“一帶一路”戰略能否獲得沿線國家的支持認可并合力推進,主要取決于對方對我國的戰略動機、落實能力、結果預期以及與本國、本地區現有發展戰略契合度和兼容性高低的認識和判斷。通過政府間的高效溝通,可以相互深入了解雙方所需所長,發揮優勢互補,避免重復建設,合理對接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已有的發展戰略和計劃項目。例如在沿線國家建立工業示范園區問題上,如果得不到沿線國家在各項政策上的傾斜和優惠,在基礎設施上的相應投入或開放承諾,在輿論宣傳上的積極認可,那么即便達成了共建工業園區的意向,也會出現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對方不配合、不積極的情況。只是我方“一頭熱”“一股勁”,推行起來也勢必事倍功半。而通過政府間的高效溝通,可以實現合作共贏。正如習近平所說:“一帶一路”建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⑤
制度建設非一蹴而就,但制度完善水平的高低,決定著“一帶一路”進程的生命力。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跨境貿易征收的高額關稅,各國邊界管理機關低效率、不作為甚至是貪污腐敗行為,都嚴重阻礙絲綢之路的復興。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工作簽證和旅游簽證過于苛刻,導致中國在投資時受阻或項目實施中受損。例如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實施期間,需要一部分熟練的中國技術工人赴所在國進行關鍵建設期的搭建,而簽證辦理困難常導致工期延誤,給中方帶來不必要的損失。此外,一些沿線國家在外匯政策上不宜投資者通過正規外匯途徑回流國內,個別國家外匯儲備不充裕,外匯政策相對保守。這些問題,都需通過政府間的高效溝通,對相關制度進行完善加以改進解決,更好地服務于中國企業走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抓好龍頭企業力促其“抱團出海”。“一帶一路”應該是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政府通過對外合作與投資,建設基礎設施,最終的目標還是為了企業“走出去”,承擔起繼續建設絲綢之路的重任。⑥“一帶一路”投資項目的綜合化、大型化、高端化趨勢明顯,對中國企業的資源整合能力、集成管理能力、產業協調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應大力加強龍頭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實現龍頭企業整合資源模式下的“抱團出海”。
對“一帶一路”與“互聯互通”需要進行總體性、全局性的梳理。目前中國企業已經遍布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但這些企業布局分散、沒有形成能夠實現共同成長的供應鏈。實現龍頭企業整合資源模式下的“抱團出海”,有利于實現共同成長的供應鏈,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協作。我們應借鑒發達國家“抱團出海”的經驗,例如美國的一些企業進入中國后,美國的金融、咨詢、公關等相關服務機構都會來華為其提供本土化服務保障;日本在搶占東南亞國家鐵路建設市場時,具有技術經驗的各鐵路公司、擅長制造車輛的川崎重工等,擅長土木工程的大承包商、負責金融和協調的綜合商社等組成聯盟,共同參加競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