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全國政協委員、中國 (海南) 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遲福林
【核心觀點】當前,服務業供給瓶頸矛盾突出,根源不在于國內沒有需求、不在于國內資本缺失,而在于服務業行政壟斷、市場壟斷的特點仍然突出,市場開放程度較低。“十三五”形成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新格局,“重頭戲”是服務業市場開放。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關鍵在于盡快形成“十三五”服務業市場開放的行動計劃
李克強總理在 《政府工作報告》 中部署今年要重點做好的八個方面工作,其中包括努力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并有針對性地指出,要放寬市場準入,提高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生活性服務業精細化水平。
服務業市場開放是市場化改革“重頭戲”
我國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是形成服務業領域的有效供給:落實 《中國制造2025》,實現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轉型,需要著力發展以研發、設計為龍頭的生產性服務業;滿足全社會日益增長的服務型消費需求,重在釋放生活性服務業發展的巨大市場空間。2015年我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為50.5%,如果“十三五”服務業市場潛力充分釋放的話,到2020年,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有望達到58%左右,從而形成產業變革的新動力,并為未來5-10年6.5%-7%左右的經濟增長奠定堅實基礎。
問題在于,由于我國服務業市場開放遠遠滯后于工業,利用社會資本、外資做大服務業“蛋糕”還面臨著多方面的體制性障礙。深化結構性改革,重中之重是在服務業市場開放上破題發力。
當前,服務業供給瓶頸矛盾突出,根源不在于國內沒有需求、不在于國內資本缺失,而在于服務業行政壟斷、市場壟斷的特點仍然突出,市場開放程度較低。“十三五”形成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新格局,“重頭戲”是服務業市場開放。
改革開放以來,工業領域的市場開放在推動我國工業化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十二五”期間服務業已成為第一大產業。“十三五”,無論從國內經濟轉型升級的客觀要求看,還是從新一輪全球自由貿易的大趨勢看,服務業市場雙向開放是大勢所趨:形成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需要通過服務業市場開放,形成有效投資;形成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需要通過服務業市場開放,擴大服務型消費供給能力;推進雙邊、多邊自由貿易進程,需要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并通過服務業市場的雙向開放,形成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開放型經濟新格局。就是說,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關鍵在于盡快形成“十三五”服務業市場開放的行動計劃。
做大服務業“蛋糕”需要實現重大突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工業領域放開市場,引入競爭,從而有效做大了工業“蛋糕”。“十三五”,通過開放服務業市場做大服務業“蛋糕”,需要實現服務業市場開放的重大突破:
———打破服務業市場的行政壟斷與市場壟斷。近幾年,某些服務業領域盡管已經明確鼓勵社會資本進入,但是缺乏具體的操作辦法,行政壟斷和市場壟斷在服務業領域還比較突出。這就需要推動服務業領域國有資本的戰略性調整,全面推進壟斷行業競爭環節向社會資本開放,盡快破除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領域的行政壟斷和市場壟斷。
———推進服務業市場的便利化改革,使社會資本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主體力量。加快服務業市場開放,將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開產業空間和制度空間,為服務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能。從實踐看,某些服務業價格管制的效果并不理想,在相當大程度上束縛了企業競爭,并扭曲了供求關系。這就需要:全面放開服務業市場價格,以形成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市場體系;在銀行、證券、保險、電信、郵政快遞等行業進一步放開市場準入,取消某些不合理的經營范圍限制;實質性打破對社會資本的限制,鼓勵支持社會資本進入教育、醫療、健康、文化等領域。
———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為重點加快公共服務業市場開放。把形成多元供給主體、多元競爭主體作為發展和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基本目標,支持公益性社會組織在公共服務領域有所作為,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加快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在城鎮公用事業領域特許經營權的出讓上全面引入競爭機制,在行政系統服務資源配置方面規范完善政府采購。
———推進服務業市場開放的相關政策調整。盡快消除服務業發展的某些不合理政策,實現服務業與工業政策平等。實現服務業與工業用地、用電、用水、用氣等要素價格政策平等。以促進服務業市場開放為導向加快稅收政策調整,盡快完成“營改增”,全面推進消費稅改革,使消費稅成為地方的主體稅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