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層生態學倡導的另一最高規范是“生物圈平等主義”,納什視之為“生物圈民主的精髓”。生物圈中所有的自然物都是大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管人類或非人類都擁有平等的生存權和其內在價值。人類不是世界的主宰,也沒有任何理由和權利去毀滅其他自然物。總之,“自我實現”與“生物圈平等主義”作為深層生態學的兩個“最高規范”在總體意義上的是密切相關的。
深層生態學從根本上是一種生態哲學理論體系,是對人類生態智慧的高度概括。這一復雜而深刻的理論體系向我們揭示了諸多現代環境價值理念:一是生態整體主義的“大自我”觀念;二是一切事物均具有內在價值的觀念;三是生命物種平等的觀念;四是生命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觀念;五是最低限度地使用資源和再利用觀念。
“自然價值論”維度
生態整體主義倫理觀的又一理論維度是自然價值論。自然價值論亦稱自然價值觀,是由西方環境倫理學家提出的一種“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主要代表人物是羅爾斯頓,其核心思想是價值的主體不是人類或人類社會,而是自然界。而在此之前,“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認為的價值的主體從來都是人與人類社會。自然價值論的建構,最早得益于康德對人的內在價值的目的性和客觀性的理解:“你的行動,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作是目的,永遠不能只看作手段。”③康德把人作為目的本身來理解,把目的看成是人具有內在價值的依據。正是以此為理論立論的前提,羅爾斯頓建構了自然價值論。
羅爾斯頓認為,價值是自然物自身所具有的創造性屬性,每一種自然物都有其本身的價值屬性。這種價值屬性能促使自然物主動求得生存和繁衍,生成了各種自然物之間關系網,最終形成了物種的多樣化和生命的精致化。因而,自然物本身的價值屬性是人類生存、繁衍和發展的基礎,沒有各種自然物的價值,也就沒有對價值有評判能力的人。對此,比爾·德韋爾和喬治?塞遜斯曾明確指出,荒野不是專為人類戶外活動而設置的場所,它是一個能夠自動地進行自我組織的生態系統,是各種生命形式的自由棲息之地。生態系統本身也具有價值,我們稱之為系統價值。所以,我們既要對生態系統中的生命個體,也要對生態系統本身負有道德的義務。
整個生態系統是一個極具包容力的價值存在的單元。沒有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這個價值單元就不可能存在。共同體比個體存在的時間更持久,意義也更重要。所以,生態系統的價值意義不僅僅表現在工具價值和內在價值方面,還表現在系統價值方面。這種系統價值的存在并不僅僅依賴于某個個體,而存在于整個生態系統當中。它不是個體價值的簡單疊加,其能量遠遠大于個體價值之總和。因而,在現實世界中,我們不僅對人類、動物、植物等個體負有道德義務,對整個生態系統的生存和發展也負有道德義務。正如羅爾斯頓所言,人類并沒有創造荒野,而是荒野創造了人類。荒野之上的生命群落擁有獨立的內在價值或存在價值,并擁有平等的生存權利。因此,與其他創造物“共享環境”是人類的一項基本義務。
羅爾斯頓還強調指出,環境倫理學是人類道德境界的新的試金石。人類如果僅僅依據自然選擇的原理行動,只捍衛自身的利益,那么他的境界就沒有超出其他存在物。環境倫理學要求人類在與同類或大自然打交道時,都應該扮演道德代理人的角色。人應是完美的道德監督者,應當以道德來維護所有完美的生命形式,而不應把道德僅作為維護人的生存的工具。我們人類的自身優越性是既能發現、善待自己,又能觀察、理解和評價其他存在物的價值,還能夠遵循大自然的規律讓整個生態系統成為我們美好的家園。在這個世界上,也只有人類才具備這種能力,這既是一種殊榮,也是一種責任。
結語
綜上所述,大地倫理學、深層生態學和自然價值論是生態整體主義倫理觀的三個理論維度,它們立足于生態學理論,探索人與自然以及整個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與個體主義相比,生態整體主義倫理觀強調整體主義,把自然物的共生共存作為衡量生態的最高目標,把大地共同體的價值作為生態系統的最高價值。認為生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是大自然運行的規律,生態環境倫理思想必須從道德層面關照無生命的存在物及整個生態環境系統。生態系統中的每一個構成元素都具有其存在的價值,每一種自然物都擁有生存的權利和生存的可能。生態整體主義倫理觀以“自我實現”和“生物圈平等主義”為最高規范,強調個體與整體、自我與自然界、人的自我利益與生態系統的利益密不可分。生態整體主義倫理觀強調每一種自然物都有其本身的價值屬性,價值的主體是自然界而不是人類或人類社會,生態系統具有系統價值,因此人類對個體和生態系統都負有道德義務。以上理論為我們將道德共同體擴展到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的生態系統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根據。生態倫理學最終必將超越地球中心論,走向更廣大意義上的生態整體主義—宇宙倫理學。④
(作者單位: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注釋】
①[美]利奧波德:《沙郡年鑒》,侯文蕙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8頁。
②Naess.A,The Shallow and the Deep, Long-Range Ecological Movement, in Inquiry 16, Spring, 1973.
③[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苗力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1頁。
④岳友熙:《生態環境美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4頁。
責編/張蕾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