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治理要聞> 正文

對山東省17地市經濟社會公平度的測評及排名

通過應用修正后的中國地方經濟社會公平度評價體系,結合相關的公開統計數據,對山東省17地市底線公平度、機會公平度、分配公平度分別進行了測算,在此基礎上,計算了17地市的經濟社會公平度。根據各地市經濟社會公平度總體得分和分項得分,指出了今后進一步提升各地市經濟社會公平度的對策措施。

 

指標體系:中國地方經濟社會公平度評價體系。

測評范圍:山東省17地市。

數據來源:《山東統計年鑒》、《中國民政統計年鑒》、山東省各地市2014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1

“公平”是以“善治”為核心的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治理所要實現的重要目標之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20次提到“公平”一詞,充分說明公平在現代治理理論與實踐中的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新年賀詞中明確指出,“推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2015年4月28日,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要始終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中,也對“機會公平”、“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等有所論述。

當前,測度中國縣市經濟社會公平度現狀,發現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對于了解和改善中國縣域地區經濟社會公平程度,以及推進整個國家經濟社會更加公平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這也是我們對縣市經濟社會公平度展開測評的主要初衷。同時,處于省(直轄市、自治區)和縣市之間的地市一級,在區域經濟調控、要素資源配置、產業結構調整、城鄉發展統籌等方面有著異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對其經濟社會公平程度的研究和評價同樣不可忽視、不可或缺。

近幾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山東省委、省政府緊緊依靠全省人民,改革創新,真抓實干,實現了經濟運行總體平穩,重點改革取得突破,結構調整取得新的進展,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推進,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人民論壇測評中心在所構建的以縣市為測度單位的經濟社會公平度測評理論模型基礎上,通過對具體指標進行進一步修正和完善,建立了中國地方經濟社會公平度評價體系?,F根據2015年山東統計年鑒等提供的公開統計數據,對山東省17地市的經濟社會公平度進行了測評、排名、比較和進一步分析。我們寄希望于通過這種系統性的研究,對各地市的主要做法、有效經驗進行探索,并為各地市今后促進經濟社會公平度進一步提升,提供參考和建議。

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依據與數據的選取

在構建經濟社會公平度測評理論模型的過程中,我們主要遵循了全面性、敏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動態性五個基本原則,以用最適宜的指標來客觀評價公平程度為導向,以我國地市一級目前所處的實際發展階段和經濟社會狀況為根本前提,最終選擇了阿瑪蒂亞森的正義觀和馬克思的公平分配理論作為依據,搭建了功能公平、可行能力公平以及結果公平三個維度,確定了底線公平、機會公平和分配公平三個一級指標。而在指標數據選取方面,則是充分建立在數據的可獲取性之基礎上,具體指標選取的理論依據以及所選擇的指標數據說明如下。

底線公平

早期與公平有關的評價指標體系中,多以最低生活水平以下人口的低保參保率來衡量底線公平。對于這一點,我們有不同的看法,其具體原因如下:第一,福利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與有關的實證研究均表明,過分追求最低生活水平以下人口的應保盡保率,會削弱這部分人口中很多人的勞動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滋生等、靠、要等消極思想;第二,類似“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長期來看,與其給予最低生活水平以下人口基本的生活保障,倒不如加快完善相關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讓這些人能夠通過自身的勞動和努力來擺脫貧困。

4

 

由此,我們沒有選擇最低生活水平以下人口應保盡保率,轉而將貧困率確定為衡量底線公平的一項核心指標。在此基礎上,結合數據的可得性,最終選取以一個市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參保人數占該市年末(常住)總人數的比重來近似衡量這一指標。

此外,自1978年開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就普遍長期存在。在這種二元的結構和格局下,我國城鄉之間公共基礎設施、人均收入水平、市場化進程等方面始終存在較大差距,并進一步導致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長期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國內外相關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均表明,生活水平是衡量人們衣食住用等基本生活底線實際情況的一項重要指標。同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人們的日常生活水平,愈加能夠通過生活消費方面的支出水平給予直觀反映。由此,以保證指標間的可加性和可比性為準則,結合目前中國絕大多數農村地區人均消費支出普遍低于城市地區人均消費支出這一現實情況,我們選取以一個市的鄉村、城市人均生活消費支出比,來衡量該市城鄉居民在生活水平方面的公平程度。

機會公平

進入本世紀以來,我國大多數人的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這推動了人們需求層次的相應提升,使人們更加關注個人的發展機會問題。而綜合西方的人力資本理論以及我國地市一級經濟社會的實際發展情況,我們推定,在地市層面,九年義務教育、中高等教育在培養和提升人力資本方面有著基礎性的地位,特別是中高等教育,近幾年來在這方面的作用持續提高。通過查閱相關文獻,我們發現,關于這方面的推定,也被大量與人力資本有關的國內外研究所證實。為此,我們選取以一個市的九年義務教育、中高等教育的完成率兩個指標來衡量該市人口在發展機會方面的公平程度。結合數據可得性,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以普通初中當年畢業人數與九年前小學招生人數之比來代表,中高等教育完成率以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當年畢業總人數與三年前初中畢業人數之比來代表。

5

 

分配公平

要全面而系統地衡量經濟社會公平程度,除了需要考慮底線公平和機會公平外,還需考慮收入分配上的公平。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以及“效率和公平并重”兩個具有階段性特征的分配原則,我國的經濟社會取得了飛速發展,但同時,城鄉、地區、行業、職位間的收入差距也被拉大。從整個國家層面來看,用以衡量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進入本世紀就開始超過“0.4”這一國際警戒線,盡管其近幾年來出現一定的緩和趨勢,但仍處于較高水平。因此進入本世紀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注重和實現公平,成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和重點。有鑒于此,我們選擇了以初次分配公平度和再次分配公平度兩個指標,來衡量收入分配上的總體公平度。在此基礎上,結合數據的可得性,進一步選取以一個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百分比以及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的百分比,來反映該市經濟社會初次分配公平度以及再次分配公平度。其中,在測算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我們借鑒了《中國經濟周刊》中國經濟研究院所曾采用的做法,即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人口占比。

6

 

上一頁 1 23下一頁
責任編輯:李習林
標簽: 山東省   地市   經濟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