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有的雙邊和多邊的全球治理框架中,一個新的概念正在被不斷提及——國際產能合作。從2015年年初的政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鼓勵企業參與境外基礎設施建設和產能合作,到近期的習近平主席訪問英國所簽署的巨額合作協議,中國正在強烈地抒發自己與包括英美發達國家在內的各國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意愿。作為一個新的外交詞匯,以及作為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新的治理理念,國際產能合作隱晦地預示了中國對外投資結構即將發生的顯著變化,這將助力于推動中國的國企改革,尤其是在面對發達國家成熟的市場機制時,提高中國國有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經濟:約束條件促使投資結構變化
從大量出口中低端工業產品,到輸出高端制造業,以及在他國從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發展模式,作為一個傳統的“輸出性”大國,中國正在逐漸開辟一條資本凈輸出的國家發展之路。2002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僅有299.0億美元,而至2014年,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已經攀升至8826.4億美元,首次步入全球前10行列,其所占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出存量的份額也由2002年的0.4%提升至3.4%。
《2014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按三次產業劃分,投資流量占比分別為1.3%、25.3%和73.4%;三次產業的投資存量占比也分別達到了1%、24%和75%。在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對象中,傳統采礦領域的交易金額大幅下降,而涉及制造業、農林牧漁業等領域的對外投資并購亮點突出。
促使對外投資結構性轉變發生的原因,既包括國內制造業的逐步升級,也有來自中國自身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驅使。近些年來,中國國內勞動力成本增加、消費性需求不足、資源環境壓力增大已經逐漸從預測變為現實,面對種種外部約束條件的變化,諸如“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智慧城市”等類似的政策不斷出臺,這些頂層設計既推動了中國高端制造業的發展,也有效帶動了中國工業發展的升級轉型。
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
發展中國家歷來是中國對外投資的主要目的地。對于工業欠發達且人才稀缺的發展中國家而言,鼓勵產能合作更多的目的在于提升中國企業以更低廉的價格提供足夠的工業原材料和有效的項目管理經驗的能力,而發展中國家也將以更小的成本從中獲得深益。通過一系列的外交訪問途徑,中國試圖游說發展中國家在一些重大項目的資金籌措或者資源分配上向中國企業傾斜,同時賦予中國企業更多的優先權。對于中國企業而言,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將提供相較國內更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中國企業在海外設立工廠和建設工業園區擴大產能也將因此獲益。
然而,發展中國家也存在政治的不確定性、債務的償付能力不足等問題,這些構成了中國企業在保障項目正常運營和獲得可持續性業務收入方面的潛在風險。“過時談判”的現象在與發展中國家的交易中頻頻出現,企業投資一旦到帳,雙方之前的談判就會過時,企業討價還價的砝碼立即變成了“沉沒成本”。
精明的投資者不會把全部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以非洲國家為例,2008年我國對非洲的投資流量最高時達到54.91億美元,但近些年在我國對外投資流量大幅攀升的大環境下,對非洲的投資卻有所減少。2014年中國對非洲的投資為32億美元,說明了我們在對非洲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更加趨向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