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廣大農村推進綠色發展,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贏”的必由之路。2003年以來,浙江歷屆省委、省政府始終把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作為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的有力抓手,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使浙江成為全國美麗鄉村建設的先行區和示范區,構筑了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生動闡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發展理念。
從戰略全局高度創新農村發展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從農村工業化起步,推進城鄉經濟快速發展,實現了從“資源小省”到“經濟大省”的跨越,形成獨具特色的“浙江模式”。進入21世紀后,浙江歷屆省委、省政府立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針對全省農村經濟社會與生態發展不協調等問題,以沿海發達省份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創新性地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全局性、戰略性重大工程,著力改變“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民是弱勢群體、農村是落后社區”的狀況,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在全國率先走出一條既保護“綠水青山”,又創造“金山銀山”的鄉村發展新路子。
浙江的美麗鄉村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是新農村建設理念、內容和水平的全面提升,是鄉村發展模式的重大創新。經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美麗鄉村成為浙江的金名片,成為浙江新農村建設繼續走在全國前列的響亮品牌。實踐表明,美麗鄉村建設是民心所向、眾望所歸的實事,是利在當代、功在后代的好事。美麗鄉村建設推動黨委、政府部門的職能工作向農村延伸,加快了政府職能和機關作風轉變,提升了各級黨委、 政府的執行力和戰斗力,促進了黨群干群關系的改善和基層組織的建設,提高了黨和政府的威信。美麗鄉村建設成為撬動全省經濟社會轉型升級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支點。隨著美麗鄉村建設成為國家戰略,全國各地興起美麗鄉村建設的高潮,美麗鄉村成為浙江在新常態下創新發展的一個新優勢。
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美麗鄉村發展模式
作為全國“美麗鄉村”建設“先行區”,浙江的美麗鄉村建設沒有現成的模式和經驗可以借鑒,經過了艱苦的探索和長期的努力。2003年開始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從治理農村“臟、亂、差、散”入手,以垃圾收集、衛生改廁、道路硬化等為重點,優先對條件基礎較好的村進行整治。2008年按照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把“全面小康建設示范村”的成功經驗深化擴大至全省所有鄉村。2010年決定大力開展美麗鄉村建設,著眼整鄉整鎮聯動推進生態人居、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生態文化建設。2012年,又創新縣鄉村戶“四級聯創”機制,以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和中心村培育建設為重點,按照“串點成線、連線成片、整體推進”的要求,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2013年以來,把農村污水治理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主要載體和深度延伸,倒逼農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建設方式轉型升級,打造外延式建設和內涵式發展并重的美麗鄉村升級版。
特色就是競爭力。浙江的美麗鄉村建設一直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宜林則林、宜農則農、宜居則居、宜工則工、宜游則游,注重量力而行,避免貪大求洋、盲目攀比,在實踐中突出個性,創新管理,多層次、多模式地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道路。因此,浙江的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亮點頻出,精彩紛呈,涌現了一批接地氣、有特色、可借鑒、可復制的地域性美麗鄉村建設模式,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較高知名度、高標準、高品位的美麗鄉村精品村。
村莊美不美,首先看生態。浙江的美麗鄉村建設堅持生態立村,以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美麗鄉村建設全過程,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以犧牲環境謀發展,積極重現村莊的田園風光和山水美景,重塑鄉村生態優勢,使農村真正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當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時候,許多地方學會了放棄,顯示了“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的生態定力和不以GDP論英雄的科學政績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不斷深入,浙江廣大鄉村順應生態休閑旅游與綠色消費需求潮流,樹立“經營村莊”的理念,依托綠水青山、鄉土人文,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把美麗鄉村豐富的生態資源轉化為農民致富的綠色產業,形成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良性循環。2005年以來,全省大力發展農家樂休閑旅游業,以民居民宿、運動休閑、農事體驗、養生養老、文化創意等為主題,推進農業接二連三,大力發展新型業態,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向發展美麗經濟轉型,推動浙江旅游向“萬億產業”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