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區域政策:跨域治理的重要工具

中國的國土面積大、人口資源多,不同地區之間在自然和人文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這樣的國情對國家治理構成了挑戰,在政治方面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地方與中央的利益博弈與權力平衡。地方與中央的博弈發生在眾多領域和層級中,跨行政區的區域便成為其中的一個重要平臺,區域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過程中一般都存在著地方與中央的博弈。中國既有跨省的自然地理區域,也有跨省的文化區域,比如嶺南文化區、東北文化區等。經濟發展、市場活動不是按照行政區的劃定范圍開展,而經常是跨行政區進行的。這就要求重視并切實提升區域的治理水平,推進區域治理現代化,更好地協調各方利益。區域政策作為區域治理的主要工具,值得我們認真研究。

區域政策的主要內容與形式

區域是介于國家與地方之間的中間層級,區域的范圍大小不一,但都涵蓋若干行政區,如長三角區域就是由滬、浙、蘇三省市組成的。區域政策是區域治理的主要工具,具有多層次、寬范圍的特點,是一系列政策的集合,在中國主要包括區域發展戰略、區域規劃和專項區域政策。區域發展戰略是制定區域規劃的前提,也是專項區域政策制定的依據。而沒有專項區域政策與規劃,區域發展戰略也難以推行。

中國的區域政策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全局性政策,以國家整體作為政策對象,包括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規劃。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明確了全國范圍內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地帶的發展目標,主體功能區規劃規定了未來一段時期內全國各類區域開發的強度。第二個層次是各類具體區域政策,如西部大開發戰略,涉及12個省區。盡管區域政策覆蓋面廣,但大多為專項政策,以解決區域問題為主要任務,如對口支援政策主要針對處于邊遠的民族地區的經濟落后問題,由東中部的省市、中央國有企業以及中央部委所屬部分事業單位,對口支援西藏、新疆等少數民族地區。

區域政策中既有分配性的政策,如西部大開發等針對問題區域的政策,也有再分配性的政策,如國家對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中央政府安排的對口支援。還有調節性的政策,這類政策對政策對象的行為起到約束作用,如主體功能區規劃對不同類型區開發強度的限制。區域政策也可分為鼓勵性政策與限制性政策,比如對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板塊的支持政策就屬于鼓勵性政策。主體功能區規劃是中國區域政策中首次出現的限制性政策,反映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資源和生態約束的階段。在鼓勵性區域政策中,又可以分為一般支持性的和幫扶性的。大部分區域政策旨在支持特定區域的發展,屬于一般支持性的區域政策。幫扶性政策則指中央扶持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發展的政策以及對口支援等。

區域政策的主要功能

解決某些區域問題

區域問題通常包括落后病、蕭條病和膨脹病三種(陳宣慶等),解決這些區域問題,需要針對不同的問題區域而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國家大力推行經濟區建設,實行‘一區一策’,出臺了一系列具有較強針對性、務實性和可操作性的區域規劃和政策文件。”(范恒山)發揮這種功能的區域政策主要屬于第二層次,即具體的政策。張可云指出區域政策要致力于解決區域問題和協調區域利益矛盾,并指出中國未來的區域政策框架包括區域分工政策、區域布局政策、特殊問題區域政策、區域管理和調控政策。

針對問題區域的政策對地方會產生正負兩種方向不同的激勵。其中,正面激勵是指激勵問題區域的地方政府盡快解決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跟上發達地區的發展步伐,尤其是在蕭條區域和膨脹區域,中央的扶植政策較為容易實現正面的效果;負面激勵是指地方努力爭取成為問題區域,以便獲得中央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這種現象容易發生在國家的區域援助政策過程中,如在國家的扶貧政策過程中,出現過個別地方不愿意摘掉貧困縣“帽子”的現象。在國家的對口支援政策過程中,也出現了受援方對支援方產生依賴心理,難以提升自己的發展能力的問題。

實現區域均衡發展

區域政策是“中央政府為調整地區間發展狀態、差異和分布,促進地區因地制宜發展而制定的對社會經濟發展過程施加影響的政策和措施。”(劉玉)區域政策被中央政府當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優化空間布局結構、提高資源空間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徑和手段。魏后凱等指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中國的一項長期戰略方針,要推動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東中西良性互動、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趨向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除了進一步完善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外,還應按照主體功能區和關鍵問題區分兩種類型區,實行差別化的國家區域調控政策和國家區域援助政策。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李習林
標簽: 區域   政策   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