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對一般人來說,如無需要誰也不愿意背井離鄉,更不愿意家人分離,但現實的嚴峻和生活的窘迫讓許多人不得不外出,這就導致了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的出現。據統計,濟南長清區有留守兒童8201人,這一特殊群體由于長期和父母分離,面臨著情感缺“慰”,生活缺“幫”,心理缺“疏”,學習缺“導”,安全缺“護”等一系列問題。解決好這些缺失問題,讓他們健康成長,不僅事關千家萬戶的幸福,更關系著長清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搭建“三級平臺”,營造“零距離”關愛氛圍
建立“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分層落實”工作機制,區、街(鎮)、村(居)三級分別建立了留守兒童的管理服務機構。第一,區級統籌,區委、區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留守兒童社會管理服務的若干意見》,成立由區委書記、區長任組長,區委副書記任副組長,婦聯、共青團、關工委(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教體、文明辦、公安、民政、衛生、文廣等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留守兒童社會管理服務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科學制定整體工作規劃和具體實施方案,共同解決留守兒童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第二,街道、鄉鎮為主,設立“留守兒童服務工作站”,落實專人負責,開通熱線電話,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檔案,準確掌握農村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父母外出情況及監護人的情況,實行動態管理,做到一人一檔,一個不漏。第三,村(居)負責,全區613個村全部建立“留守兒童之家”,為留守兒童搭建交流、學習、娛樂平臺。明確專人做好管理服務工作,全部開通親情電話,留守兒童可以通過電話與外出務工的父母進行交流。在以上三級平臺的協力推進下,織就了一張“覆蓋到邊、監護到位、關愛到人”的服務網。
構筑“三種模式”,打造“無縫隙”關愛港灣
一是“代理家長”模式。由區婦聯牽頭,動員社會各界愛心人士,與留守兒童結幫扶對子,先后招募女性領導干部、女性企業家、黨員媽媽、大學生志愿者等1000名“代理媽媽”“代理哥哥”“代理姐姐”與留守兒童牽手結對, 組織開展系列“送溫曖、獻愛心”活動。志愿者們都認真履行“家長”義務,為留守兒童提供經濟資助和思想道德教育,讓他們感受到親情的溫暖。
二是“匯愛曖心”模式。婦聯、關工委、共青團等社會團體在全區啟動“匯愛暖心”關愛留守兒童志愿服務行動,按照“服務團隊+留守兒童+服務項目+接力”模式,以學業輔導、心理疏導、親情陪護、自護教育和感受城市為主要內容,開展了“手拉手”助學、“肩并肩”幫扶等活動,打造了“同在藍天下”“愛心小屋”“四點半課堂”“大手拉小手”等一批志愿服務品牌,累計5000余名留守兒童從中受益。
三是“還原家庭教育”模式。全區共建立留守兒童家長學校191所,定期組織留守兒童與家長“溫馨對話”,發動他們每月給遠方的爸爸媽媽寫一封信。同時,也要求家長做到“三個一”,即每周一個電話,每月一封信,每學期回來一次,盡力對留守兒童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還原”,實現家長與孩子零距離溝通。長清雙泉中學留守兒童家長學校傾力為留守兒童彌補“缺失”,向全校每名留守兒童發放愛心聯系卡,開通救助熱線,并先后開展了“我堅強,我快樂”演講比賽、安全演練教育等活動。組織留守兒童參加夏令營活動,帶領他們走出大山開拓眼界,受到廣大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和家長的歡迎,該校也被授予全國基層示范家長學校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