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機械耕作和農田管理是老人農業的內在需要
當前全國絕大多數農村地區都已經形成了“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的家計模式,這種家計模式被稱之為勞動力再生產模式或家庭再生產模式,也就是說,對于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來說,年輕子女進城務工經商,年老父母留村務農。由此農民家庭收入來源就由之前只有務農收入變成了務農收入加務工收入的兩筆收入之和。農民家庭收入增加了,而農村生活費用比較低,這樣就每年都有余錢,日子就比較好過,家庭再生產就可以順利進行。
總體來講,中國農村戶均耕地面積比較小,分田到戶時,為了做到公平,一般都將土地分成數等,然后每個等次按人頭均分,由此形成了農民平均耕地面積比較小,且地塊又非常分散的小農經營格局。在較少外出務工的情況下,地塊分散的弊病被過剩勞動力所掩蓋,沒有成為顯著問題,農民此時關心的焦點是經營面積的大小以及農業稅的負擔輕重。取消農業稅后,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出,進城農民的土地流轉給親朋鄰里耕種,進一步加劇了農戶耕種土地地塊分散的積弊。
也就是說,在農民進城務工經商獲得務工收入時,留守家庭通過年老父母在家種田,保留了農業收入,但年老父母種田時,對土地耕種方便的需求變得強烈。如何將分散細碎的小塊耕地并成大塊,以連片經營,從而方便機械耕作和農田管理,成了老人農業的內在需要。
“老人農業”主要從事大宗農產品生產和自給自足農業
在“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結構中,之所以保持了“半耕”,是因為家庭年老父母進城務工經商已無優勢可言,就業機會較少,而從事農業生產則仍然具備條件,因此留村務農。這樣一種由家庭年老成員留村務農的“半耕”,不同于經營農業的“全耕”,他們沒有農業經營的雄心,也沒有與市場對接的熱情與能力,而只愿意種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原因在于大宗農產品價格穩定且生產技術成熟,無論是購買農資還是產品銷售都比較容易。此外,他們還以自給自足為目的進行生產。因此,他們關心的問題主要是如何降低在生產過程中的勞動投入和方便田間管理,尤其關注土地連片經營,因為這可以極大地方便機械下田、農田灌溉及田間管理。
在全國農村,“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結構的“半耕”,主要是指從事大宗農產品生產和自給自足農業,一般不包括面向市場生產的農業。以“老人農業”為典型的“半耕”,主要種糧食,同時搞庭院經濟以自給自足,有余則拿到地方集市上售賣。而面向市場進行農業生產的經營農則往往要投入巨大資金,盡可能擴大生產規模,最有效地使用勞動力從市場上賺取利益。這樣的家庭經營是與全國大部分農戶家庭所存在的“半工半耕”結構區別甚大的“全耕”結構。
簡單地說,面向市場進行生產的經營農不在一般意義上的“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結構之內。而這種經營農正是當前中央政策所大力扶持的所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包括家庭農場、種田大戶以及農民合作社等,還包括以為市場生產從市場上賺錢的其他經營農,尤其是一些種經濟作物但經營規模不大的農戶。
我們所討論的“半耕”,主要指在家庭承包土地上種大宗農產品及在自家庭院搞自給自足的庭院經濟的“老人農業”。當前中國耕地有接近四分之一發生了流轉,還有四分之三的耕地仍然由一般農戶經營,其中絕大多數就屬于這種“半耕”,而接近四分之一的發生流轉的耕地也大多數在農民之間自發流轉,只有少部分流轉給了所謂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之間自發流轉土地可能形成村莊內的適度規模經營,這些適度規模經營農戶可能不用進城務工即可以獲得不低于外出務工的收入,我們稱這樣的農戶為“中農”。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前中國大約三分之二的耕地種糧,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由農戶家庭小規模種糧,而少有真正種糧大戶。因為不用面向市場,不存在與市場對接的問題,小農家庭都可以比較輕松地種糧。除種糧以外,還有種經濟作物但規模很小、投資很小的農戶,他們主要收入來源不靠農業而靠家里的年輕人進城務工,這些面向市場種植經濟作物的農戶仍然屬于“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結構中的“半耕”。
如此一來,當前中國耕地的絕大多數是被以“老人農業”為代表的“半耕”者所耕種,“全耕”的經營農只耕種全國耕地相當有限的部分,遠低于四分之一的比例。正因此,國家制定三農政策包括農業政策時,就必須考慮“半耕”的情況,而不能假定所有農民都在面向市場進行生產。“半耕”者最關心的是小農戶與大生產的矛盾,而不是與大市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