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軍國主義的產生可以從其政治根源、文化根源和社會根源來考察。所謂政治根源,即政治上的專制;文化根源即具有崇尚權威和武力的文化習慣;社會根源即當社會出現危機時就容易出現和需要社會強人或權力的集中。也就是說,軍國主義的產生首先與政治體制有關,政治上長期專制的國家就容易導向軍國主義,因為權力的集中和專制可以蒙蔽民眾渲染危機以至于最終越發強化權力與專制,尤其是當一個國家為了維護專制權力而讓軍隊的勢力增強并進入政治核心后就極易建立軍國主義的體制以及推行其政策。其次,在文化上一個國家或民族是否有崇尚權力和武力的傳統,是一個國家是否導致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因為即使有專制的權力,還必須有民眾的擁戴或者至少接受軍國主義體制及其政策才有可能建立和推行。再次,一個國家出現社會危機導致社會混亂的時候一般就會有集中權力以恢復秩序或者帶領國家走出危機的社會需求,這時往往就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權力中心或者領袖人物,這種情形也為軍國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一般而言,只有這三者的結合才有可能導致軍國主義的出現。當然,這三者在任何國家都不是固定不變的。
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起及其原因
一般認為,日本軍國主義興起于20世紀30年代,即同西方的法西斯主義前后出現并相互結合在一起,實行對外侵略擴張,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災難。但是日本的軍國主義也并非在一夜之間突然興起,而是有它的歷史發展軌跡,因此必須追溯至更久遠的歷史才能夠認識和理解日本為什么會在當時出現軍國主義的體制及其政策。
近代日本雖然經過19世紀60年代的“明治維新”全面西化開始進入歐美近代國家的行列,但是其政治思想和傳統仍舊帶有濃厚的東方色彩,其專制的程度絲毫不遜色于其他東方國家,在近代國家政治體制的合法框架內其專制程度更甚,實施這一專制的體制就是近代天皇制。
日本的天皇制度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政治制度。最初在大約6世紀末期,基本上是模仿中國的皇帝制度建立起來的,即高度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度。日本天皇制度從建立之初就有其自己的特點,即同民族和國家緊緊地合為一體,甚至到了“天皇就是日本”或者“日本就是天皇”的程度。自從日本形成一個國家并建立天皇制以來,就一直是一個家族在進行統治,因此被日本人驕傲地稱為“萬世一系”。對于將天皇視為民族和國家代表的日本人來說,“日本人迷信他們的國家,是世界上無比的國家,他們的皇室,是世界無比的統治者,他們的民族,是世界最優秀的‘神選民族’,這種思想,都是從神教的信仰中產生出來的。”⑤因此,天皇制就是日本人自己常說的所謂“國體”,天皇顯然就是日本民族和國家的最主要的政治權威和象征,對于絕大部分的日本人來說,接受天皇的統治似乎是天經地義的,同一個家庭擁有一個家長一樣。
然而,日本的天皇制所體現的權威卻是一種虛幻的權威。日本自有歷史記載以來至少在名義上是由天皇來進行統治,但實際上在大部分的時間里,天皇本人都不真正參與政事或決策,甚至在某些時候被剝奪了所有參與政治活動的權力。然而天皇制不但一直沒有被廢除,比如在日本歷史上曾經經歷過貴族專權、院政⑥時代和武士幕府等天皇大權旁落但其仍然存在的現象,而且即使是實際掌握權力的人也仍然承認天皇在觀念上的權威,甚至對天皇充滿敬意和忠誠。也就是說,“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日本領導人始終能把對天皇的極度尊重與十分樂意于把決策強加在他頭上而不管他的愿望如何這兩者結合起來。1945年投降時,日本領導人感到十分關切的一個問題是天皇將來的地位。那種對天皇的敬畏與對他的無情擺布結合起來的做法,很難為非日本人所理解。”⑦即使在1945年8月日本遭受美國的原子彈攻擊后不得不考慮接受《波茨坦公告》投降時,日本領導人不能放棄的,仍然是日本的所謂“國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對日本的懲罰和改造過程中,天皇制也沒有被廢除,天皇本人甚至不需要承擔戰爭責任。之所以如此,盡管有美國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但是為什么美國會選擇保留日本的天皇制呢?這一選擇本身就與日本國民對天皇的接受程度有關。如果天皇制不是在日本民眾中具有被神化或者受到尊敬和愛戴的地位,美國占領軍并無理由一定要保留天皇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對日本戰犯進行的遠東國際審判中,包括東條英機在內的日本戰犯盡管千方百計狡辯抵賴,不承認自己有罪,但是在對待天皇的問題上,卻一致維護天皇,決不愿意將戰爭責任推到天皇身上。戰后的日本經過美國的民主化改造,日本國民雖然已不再相信天皇被神化的地位,但至少仍然保留了對天皇及其家族的尊敬和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