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環保意識的自覺。分享經濟與傳統工業經濟相比,有一個革命性的變革,就是這兩種經濟所追求的目標與運行機制不同。工業經濟追求的是如何生產得更多,為此就需要鼓勵與刺激消費得更多。現代工業經濟系統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一方面是被工業文明主流推動高消費帶來高能耗、高污染,另一方面又通過消耗社會財力來解決這種能源與環境危機。而在當今這個文明體系中,消耗能源的速度遠快于治理污染的速度。如果這個惡性循環不能打破,當代人類就無法解決能源與環境危機。長期以來,人類對于這個文明難題的破解,更多地寄希望于技術進步。事實證明,這不是一個純技術問題,而是一個涉及到經濟內在機制變革的問題。而目前興起的分享經濟正包含著一種全新的機制。傳統工業經濟追求生產最大化,而現代分享經濟是對閑置物品利用的最大化。傳統工業經濟必須不斷生產出新產品,才能產生價值,而分享經濟將閑置的東西充分利用,就會產生新價值。在現代鼓勵消費的文化環境中,事實上人們所擁有的物品遠超出其實際需求。目前發達國家家庭擁有物品的實際使用率不到60%。耗費大量能源、污染生存環境生產出大量產品,卻有一半幾乎是閑置的,這顯然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而分享經濟所要解決的正是這個問題。
分享經濟是一種基于現代社會節約消費的環保自覺形成的再消費經濟,對于長期以來被社會鼓勵的高速消費、奢侈消費文化是一種根本性的矯正。我們發現,凡是參與到分享經濟的人群,除了他們有增加收入的需要外,另外一個重大的內在動力就是保護環境。SideCar的首席執行官蘇尼爾·保羅(Sunil Paul)指出:“由于這些創新的出現,我們認為10年之后汽車的保有量將比現在減少一半。如今人們認為必須擁有一輛汽車,未來的觀念將轉變,有車坐就行。”分享經濟與傳統經濟相比,是一種更符合生態環境保護的綠色經濟。分享經濟快速發展,將會逐漸遏制目前的生產更多消費更多的惡性發展趨勢。
其次是精神分享自覺。推動分享經濟的另一個內在動力,就是當代人類精神消費分享意識的覺醒。工業文明給當代人類帶來的負效應,不僅僅是看得見的能源環境危機,還有看不見的精神缺失危機。現代工業文明在為人類提供高度豐富的物質財富,以及大量的社會資源向物質財富生產傾斜的同時,也出現了現代人類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上的嚴重失衡。主導現代文明發展的被意識形態化的物質主義,堅信這樣一個假定的前提,物質財富增長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導航標,物質財富增長必然包含了幸福的增長。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越來越發現,當物質財富增長到一定程度之后,不僅人類幸福的增長與物質增長越來越沒有關系,而且過度的物質消費,不僅是造成當代人類能源環境危機的根源,也是造成當代社會因精神消費短缺、誘發一系列社會問題的根源。
美國的人均GDP在過去的50年增長了3倍,但是美國人的幸福感不僅沒有增加,反而在不斷下降。美國的暴力犯罪增加了3倍,不與鄰居交往的人數增加了4倍,1/4的人感到不幸福和抑郁。英國GDP在1973年至2001年間增長了66%,但是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沒有變化。歐盟委員會2013年發布新聞公告稱,當前歐盟近5000萬人受精神健康問題的嚴重困擾,約占歐盟總人口的11%。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確實看到中國的GDP在快速增長,但是與此同時另外一個數據也在快速增長,這就是精神病人數量。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現在中國有各種各樣的精神病人1.3億,其中抑郁癥患者大約有6千多萬。為什么我們生活富裕了,但精神病患者卻大幅度增長了呢?這是所有工業化國家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會遇到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工業化過程中的物質主義陷阱。
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就可以發現正在興起的分享經濟中包含有社會對精神消費的內在動力。人們在分享經濟中,分享的不僅僅是閑置產品,同時也以這種方式分享一種精神文化。空中食宿為什么會在短短的時間受到如此多的消費者青睞?調查發現,人們在這種消費中,消費到了一種傳統商業模式不能提供的人情味。一位在倫敦生活20年的韓國人,之所以愿意將自己空閑的房間租出去,不僅僅是為了收入,還因為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與來自其他文化的人交流,與結識的朋友一邊吃著他們親手烹飪的韓國美食,一邊與客人們進行生活文化的交流,這種分享經濟中得到的精神分享是其他商業模式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