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居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傳統民居包含了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同時在自然環境意識、建筑空間理念、傳統審美標準、文化根源傳承以及傳統建筑技藝等方面都有體現。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與繁榮,生活條件的極大變化,農民在物質和精神生活上的追求也趨向城市化,新農村的建設中的住宅也不斷向城市化發展方向推進,出現了大拆大建,土地浪費,建筑式樣單調、千篇一律,缺乏本土人文精神等問題。這使得擁有大量鄉土文化的傳統民居在新農村建設中更加值得社會的關注。
農村中傳統民居的存儲量較大,但在近些年的新農村建設中其消失的速度不斷加快,傳統民居現存類型與數量極為堪憂。在實地調查研究中發現,許多傳統民居都年久失修,建筑構件破損明顯。但由于缺乏技術,或是尋找匠人困難,這樣的建筑多被舍棄,或是被推倒修建現代民居。在此次的深入調研中,既能反映出在新農村建設中傳統民居所面臨的問題,也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正確的建設引導。
無論是對傳統村落和民居的經濟層面扶持,還是對其居住條件,譬如水、電、氣等設備的鋪設與安裝,都需要在保護規劃層面下來合理安排與控制,忌大拆大改,將存有重要的藝術與歷史價值的傳統民居保存下來,并持續發展下去。
近些年來國內一些村落開始進行旅游開發,通過適度開發來保護頻臨消失的傳統民居,和珍貴的建筑與歷史資料。在“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原則下,將傳統民居進行“活態”保護,并融入體驗性的旅游活動。避免盲目開發旅游,只看短暫利益。要從宏觀把握開發的度,進行系統的旅游策劃,是旅游產業形成多元二系統的產業鏈。旅游產業的多樣化與系統化才能支持長久的旅游業發展,更好解決居民就業問題,控制人口外流,這樣古村落的活力才能得以保存,傳統民居才能再生。
結語
由于自然條件和文化板塊不同,河北省在悠久的歷史中形成了豐富的形式、風情各異的民居文化。這些多樣且各異的特點,與其自身的自然地理條件、使用的地方材料和傳統的營建技術與傳統工藝是分不開的;本次調研通過梳理研究傳統民居的成因、演變,探究其內在聯系,深入挖掘河北省傳統民居的類型、分布、建造技術等要素,把遍布河北省的傳統民居類型首次納入到全國范圍的傳統民居分類體系之中。總結傳統民居建造技術、收集傳統民居特色文化,為尋求河北省城鎮的風貌特色奠定基礎;并通過河北傳統民居譜系的調研活動,提升當地居民對傳統民居歷史價值的認識,激發對傳統民居保護的意識。進一步提出傳統民居保護策略與措施,尋找保護、傳承、延續傳統民居的方式方法。而傳統民居的建筑經驗傳承需要與地域文化背景相結合。在把握建筑所處的地理條件與自然氣候特征的同時,對群體布局、環境營造、建筑空間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其運用現代化設計手段和創新方法的途徑,著重于滿足社會的精神需求,實現傳統文化魅力的展示。
傳統民居的保護既要解決好保護問題,又要解決好生活與其中的居民的生存、發展問題。可以通過政府積極引導、管理和參與到基礎環境的整頓上來,保護好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保護。保護過程中盡量保留現有質量較好的住宅建筑,翻修或整修較差的民居。以保修整治為主,避免大修大建。同時修舊如舊,盡可能選用傳統鄉土材料與傳統工藝。我們既要認識到目前傳統民居保護的急迫性以及建筑遺產預防性保護的嚴重滯后,更要認識到傳統民居中的許多經驗,如鄉土材料的運用,因地制宜的微氣候設計,兼顧建筑與自然環境的承載力,居住與商業等功能的兼容性和自然簡樸的生活方式,對如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都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作者分別為河北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教授,河北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講師;本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和河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大課題項目,項目編號:HB14SH029、HB14SH028,ZD201409)
【注釋】
①胡阿祥主編:《兵家必爭之地》,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年,第416頁。
責編/張蕾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