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以食品安全為導向的農業科技進步機制。近年來發生的一些典型食品安全事件中,許多是在食品加工過程中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由于對相關技術缺乏嚴格的檢驗與驗證就被用于生產過程,最后造成食物污染和食品安全事件。為此,政府應加強對有利于食品安全水平提升的科技進步的方向性引導,如食品添加劑安全性評價與安全使用標準的研制、食品接觸性材料的安全性檢測、食品安全的溯源體系與原產地保護等,使之朝著有利于食品安全方面的方向發展。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求建立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農業生產體制
農業是高度依賴資源條件、直接影響自然環境的產業,農業的資源利用方式對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要看到,我國農業發展方式粗放、資源消耗過大等問題日益突出。我國農業用水量占全社會用水量的70%以上,有效利用率只有40%多,而先進國家達到70%多。我國化肥、農藥利用率僅在30%~40%之間,單位面積化肥使用量是美國的兩倍多。因此,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農業生產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也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推進農業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農業生態文明是使農業生產的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經濟社會生態系統的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實現農業生態、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
探索建立生態補償和技術補貼機制。針對不同地區生態環境建設的需要,明確補償環節和補償主體,完善補償標準和操作規范,探索補償機制。緊密圍繞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等重大需求,按照“重點產品、重點區域、重點技術”的原則,選擇一批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農業新技術,采取對生產者直接補貼與間接補貼相結合的方式,探索建立農業技術補貼的有效機制。
建立農業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在制定農業規劃、計劃及重大農業經濟行為的擬議過程中,要求必須開展農業環境影響評價,把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結合起來、統籌考慮,從源頭上解決對農業生態的危害問題。同時,加大農業執法檢查的力度。
完善農業生態文明相關法律建設。制定“農業生產清潔法”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法”,使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的合理利用得到法律上具體而切實的保障。
建立完善的生態文明教育和宣傳機制。生態道德意識是建設生態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礎。只有大力培育農民的生態道德意識,使廣大農村干部和群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轉化為自覺的行動,才能解決生態保護的根本問題。
堅決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集約節約用地制度。健全耕地保護責任考核機制。一方面,完善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工作。把對省級政府的考核工作作為土地管理的綜合性工作,努力實現考核工作走向制度化、規范化、技術化、日常化。另一方面,研究強化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充分調動基層政府和廣大群眾保護耕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建立耕地占補監管制度。通過強化補充耕地項目上圖工作,加強對補充耕地項目造地環節的監管,以實現對耕地占補平衡中補、備、核、用、考的全程監管。
探索建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新機制。從“十二五”期間完成四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出發,按照“民辦公助、以補代投、以補促建”的方式,倡導鼓勵地方以補償方式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農民能承擔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工程交給農民實施,讓農民“用國家的錢、整自己的地”,充分調動農民集體和農民個人參與基本農田建設和保護的積極性。
加強建設用地批后監管和集約用地考核、評價、問責機制。嚴肅查處違法案件,實施通報、約談、掛牌、問責、限批等綜治措施,保持土地執法高壓態勢。建立違法違規用地企業誠信檔案,凡違法占地的單位和企業,土地評估機構不為其貸款評估土地資產價值,國土資源部門禁止其參加土地競買等。
加快有利于循環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建設。盡快制定循環農業發展規劃。重點在農業資源的節約與高效利用、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農業產業鏈延伸過程中的清潔生產等方面,提出未來數年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思路、途徑、目標和模式,及相關的工程措施、重點支持領域與保障體系。編制節水、節地、節肥、節勞、節本與農業資源綜合利用等專項規劃,提出發展目標、重點和政策措施,并納入長期農業發展規劃。
推進循環農業發展的技術創新體制建設。加大力度在農業清潔化生產的技術鏈接、綠色生產技術和農業資源多級轉化、資源節約高效利用與廢棄物的資源化技術、循環農業技術標準規范、農村生態小城鎮建設技術、農村生活消費綠色技術等層面,開展整合與集成研究,建立完善的推動循環農業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與技術示范推廣體系。
建立多元化的循環農業投入機制。配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在農業資源循環利用、農作物秸稈與畜禽的糞便資源化與無害化處理、農產品加工過程,探索建立以國家投入為引導、多元化的投入體系。
完善有利于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法規和政策。加快建立綠色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建立與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相一致的價格體系,建立完善鼓勵生產和使用節約農業資源和環保型產品的財政稅收政策,扶持綠色產業和農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發展,充分運用好監督手段,加強執法監督,積極推動有利于節約農業資源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法律貫徹實施。
優化財政支出制度。加大中央財政對中西部貧困地區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支持力度。中西部貧困地區由于農業資源稟賦先天不足,生態系統較為脆弱;農業資源后天利用不當,生態環境惡化,生態文明建設任務繁重。另一方面,中西部貧困地區經濟落后,無法承擔巨額的生態文明建設費用,必須依靠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
建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財政支出不斷增長的長效機制。明確規定各級財政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責任、投入方式以及監督檢查等。并建立評估考核機制,每半年公布一次各地區各級財政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支出情況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重點工程項目進展情況、重點流域與重點城市的環境質量變化情況。評估和考核結果作為考核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政績的重要內容。
繼續加大對水土保持支持力度。水土流失是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最主要危害之一,直接影響著我國農業增長和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財政資金應加強對退耕還林還草支持,修復已被破壞的生態環境。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求多項制度改革聯動推進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盡管目前我國農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有所降低,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沒有變,農業依然是衣食之源、發展之本。2008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這是經濟發展階段的重要分水嶺。從國際經驗看,這一時期既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機遇期,也是農業發展的風險期。美國、西歐各國在進入這個階段后,都開始注重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戶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要聯動。自古以來我國的戶籍制度與土地制度就有著密切的關聯,戶籍和地籍是高度重疊、緊密相連、共生互動的。戶籍是分配土地的依據,也是政府征收賦稅和徭役的基礎。當前我國現行的農村土地制度也是以戶籍制度為基礎構建的。面對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必然要求減少農民和土地規模經營,因此要把戶籍制度的改革置于四化同步發展的大框架中來,與相應的土地制度改革聯系起來,給予農民公平的發展權利,實現農村和城市的統籌發展,農業、工業、城鎮化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