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專題研究 > 正文

治理生態問題應抓住哪些重點(4)

 用“微文化”破解老城區生態難題

中共南京秦淮區委朝天宮街道工委書記 張振榮

 

南京市秦淮區朝天宮街道將生態文明建設與文化建設相融合,以改善人居環境為指針,深挖區域文化底蘊, 破解老城區生態治理難題,初步探索出以“微文化”打造“詩意棲居”的發展思路。

立足實際,探索“微文化”模式

城市生態治理差異性強,必須充分研判本區域生態條件。街道正反兩方面的生態基礎都很突出。一方面,街道人文底蘊深厚,是南京文明的發源地,現有文物普查點近百處。轄區內有朝天宮、漢西門、建鄴路3處大型市民生態文化廣場,“幸福之樹”香樟樹密度居全市之首。居民生活幸福指數高,現有百歲老人14人,占常住人口密度居全市第一。另一方面,街道是典型的老城區,受歷史原因影響,現有棚戶區15個、老舊小區143個、背街小巷96條、城市河道2條,部分地段“臟亂差”問題突出,存在占道經營多、流動人口多、綠化水平低、宜居程度低等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指出,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全過程。《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13-2022)》提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與文化建設有機融合,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宣傳與教育,弘揚傳統文化,強化公眾參與,積極培育具有時代特征、江蘇特色的生態文化。《南京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13-2020)》提出,要改善人居環境,著力彰顯歷史文化名城風貌,提升歷史文化內涵和現代服務功能,塑造古都特色和現代文明交融的高品位城市形象。

上述論述,充分表明了中央和省市區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為街道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探索文化與生態融合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指引和思想武器。

街道在領會中央和省市區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基礎上,立足區域人文底蘊深厚但部分生態矛盾突出的實際,結合先期提出的“南京朝天宮(國際)文化特別社區”概念,形成了建設“南京老城人文綠都示范街道”的工作理念,建構出“微·線·片”的完整組合。線是街巷,片是板塊, 包括中國江南七十二坊、朝天宮古玩藝術街區、越界廣電夢幻城、朝天宮歷史文化街區、評事街歷史風貌區、倉巷文化商業街區和七家灣民族風情街區等十大版塊。微是重點,以微型文化景觀為載體,以傳統文化和生態教育為內容,探索“微文化”生態治理模式。

多維共進,編織“微文化”網絡

“微地名”傳承城市血脈。街道轄區現有背街小巷96 條,部分小巷存在垃圾私堆和污水散溢等不良現象。但調研發現,這些街巷其實是城市文化的鮮活載體,大部分都有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悠久歷史,蘊藉著豐富深刻的人文典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生動教材。為此,街道從生態面貌較差的地段入手,有步驟地清潔、整修并安裝微地名牌。“微地名”以故事方式呈現,注重嚴謹性、教育性與趣味性,地名故事均由街道主要領導牽頭搜集和審定。微地名突出生態功能,在地名牌附近鋪設草坪,種植綠竹,修建低籬,改造周邊空間為優美立體、可親可感的生態景觀。對暫時來不及設置地名牌的地段,一律先行綠化,為后期做好鋪墊。街道還發動社區黨員和積極分子, 結對認領“微地名”,負責日常管養和環境維護。

“微文化街區”創意生態視覺。街道轄區內居民小區眾多,且多數為老舊小區,即使部分商品房小區,也存在周邊環境較差的問題。為此,街道利用現有公共空間,在尊重城市肌理和建筑功能的基礎上,探索建設微型文化街區。“微文化街區”遵循“依樓筑景、依院修景、重微求實”思路,大量使用循環回收的建筑廢料,50米可以建,100米也可以建,完全依托小區結構,不占用干道資源,不影響居民出行。“微文化街區”充分結合小區實際,提升創意針對性,如針對朗詩·熙園小區周邊黨政機關和國有金融單位, 設計了“唐宋八大家·醒世警言墻”。

“微博物館”拓展精神家園。街道發動轄區內社區、學校和企事業單位,利用現有建筑閑置空間,打造出“500米微博物館矩陣”,使轄區居民每500米就能邂逅一家主題鮮明、展陳精美、綠色環保的微型博物館。“微博物館”堅持生態理念,不對建筑做工程改造,僅利用現有墻壁、走廊、樓梯、地板、窗簾、桌布或櫥柜進行展陳,如設計文化窗簾或桌布,制作生態墻繪或地繪,同時對居民遺棄或拆遷遺留的廢舊物品進行創意改造,制作生態展品。目前,街道已建成并免費開放評事街社區“可園史志館”、七家灣社區“民族之家館”、冶山道院社區“冶山印跡館”和漢西門社區“石城之印館”等社區特色館;第五中學“人文藝術館”和石鼓路小學“兒童版畫館”等校園特色館;南京當代創業者博物館和朝天宮派出所“民警特色館”等行業特色館。此外,街道還協調駐地專業博物館不定期對市民免費開放。目前,街道轄區內共有博物館17家,其中微博物館14家,平均每0.7萬人擁有一家博物館,而世界上博物館密度最高的城市倫敦為每3萬人一家。未來,朝天宮街道的“微博物館”將拓展至50家。

“微文化墻”營造詩意氛圍。街道轄區部分沿街圍墻長期飽受“牛皮癬”廣告困擾,既影響生態面貌,又破壞宜居環境。為此,街道在增設“廣告墻”,增加小廣告合理出口的同時,將沿街圍墻創意改造為微型文化墻,從根本上壓縮“牛皮癬”張貼空間。在載體方面,“微文化墻”以長幅展板為主體,輔以中式紋框,覆蓋有機玻璃。有機玻璃保護展板不受雨水侵蝕,當被貼“牛皮癬”時,也易于清洗。在內容方面,“微文化墻”主要展示轄區美景、歷史照片、名家書畫、古代詩詞和宣傳口號。為了豐富展陳,街道主要領導牽頭,大量查閱文獻,整理出近200首關于朝天宮地區的名家詩詞、近50幅歷史照片和百幅春夏秋冬風景照片。街道不斷升級“微文化墻”,從大香爐的1.0版,到倉巷的2.0版,到豐富路的3.0版,再到鼎新路的4.0版,昔日“牛皮癬”墻愈加煥發為城市文化新景和街道人文名片。

“微媒體”挖掘碎片時間。街道認真學習傳播規律, 主動適應接受習慣,瞄準居民碎片閱讀時間,借鑒“O2O” 理念,推行“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宣傳路徑。一方面, 推進線上傳播,開設了名為“美麗朝天宮”的政務微博和政務微信,運用網絡語言聯動宣傳,將生態文明和傳統文化的大道理,轉化為好懂、好記、好傳播的微故事、微漫畫與微資訊;與上級單位、兄弟機構和知名媒體的認證微博積極互動,擴大宣傳半徑,提升宣傳效能;鼓勵轄區居民通過“微媒體”渠道,合理表達生態環境訴求,聯動街道部門和社區,及時處置反饋。另一方面,創新線下傳播,在鞏固傳統宣傳陣地的同時,選擇條件成熟的社區、學校、企業和其他重點單位,有步驟地設置“微電視臺”,既傳播主流資訊,又定向開展生態和文化宣傳。

內涵發展,推進“微文化”建設

城市是復雜系統,城市生態治理永無止境,要動態推進老城區生態治理,滿足群眾不斷提升的生態需求。一是要區分重點。優先選擇生態矛盾嚴峻、人居環境較差、群眾意見聚焦的區域地段,將民情轉化為動力,不要將民意拖沓成矛盾。二是要系統推進。以重點地段治理帶動非重點地段治理,培育治理典型,形成示范效應,推進生態“微文化”建設全街覆蓋,堅持統一標準與個性設計相結合。三是要動態治理。要加強對全域尤其是重點地段的生態面貌監控,加強對各類生態文化景觀的管養維護,以制度保障治理成果。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生態治理的珍貴資源, 要不斷深化文化與生態耦合,整合推進“文氣”治理。首先要堅持文化引領。深厚人文底蘊是古都南京的標志,也是美麗秦淮的底色,朝天宮街道作為南京中心城區和秦淮文化承載地之一,理應將文化生態治理發揚光大。其次要整合文化資源。朝天宮地區文化資源深厚,不怕不夠挖,就怕挖不夠。要深入研究本域文化,主動對接高校和文化團體,借力文化產業和專業學者,敢于對標國內外最先進理念和最前沿做法。最后要彰顯“微”特征。要接文化地氣,窮盡本域歷史,不生搬硬套;要人人創意,用好最不顯眼材料,巧用最被廢棄材料;文化生態不能求大而全。

城市是居民的城市,生態是群眾的生態,推進城市生態治理要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動和依靠社區與群眾。第一要耐心傾聽居民意見。街道作為基層人民政府派出機構,與群眾距離近、接觸多、聯系緊,要聽得進批評意見,容得下尖銳意見。第二要科學研究居民反饋。中立反饋是衡量工作成效的科學途徑,既要被動地傾聽意見,更要主動了解反饋。要探索常態化機制,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科學搜集和研究居民對生態治理和文化生態治理模式的反饋,在適當范圍內公布反饋結果,有針對性地完善工作。第三要始終發動居民共建。要發動居民尤其是黨員、退休職工和青少年積極參與生態治理,完善志愿者參與模式,尊重居民在生態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千方百計地引導和呵護居民的參與熱情,形成“我的家園我守護”的良好氛圍。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城市文化生態治理既造就人居秀美,又培育人文大美。朝天宮街道將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轄區居民的共同參與下,不斷完善“微文化”治理模式,堅持改善生態與傳承文明相融合,努力為人民群眾打造“詩意棲居”的美好家園。

上一頁 1 2345下一頁
[責任編輯:趙帆]
標簽: 生態   重點   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