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30余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一個大國正在崛起,中華民族逐步走向偉大的復興。然而,不斷出現的席卷全國的霧霾給中國人敲響了警鐘: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現代化?我們是否能夠擺脫各種生態危機的威脅?
中國不是沒有進行生態治理,也并非不重視生態治理,那又為什么會出現類似霧霾這樣的生態危機呢?這就需要回顧中國二十年來的生態治理史,從中認清我們污染了什么,以及我們治理了什么。
改革開放以來的生態治理格局:局部有效整體失靈
實施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態問題卻日益嚴重。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中國進行現代化建設、廣大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客觀要求,也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環境形勢已經十分嚴峻,自然生態破壞呈加劇趨勢,這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了保護和建設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各級環境保護部門正積極通過開展防治鄉鎮工業和農藥、化肥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建設自然保護區,發展生態農業,治理生態退化區域,強化對建設項目的生態環境管理,預防新的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工作,促進生態環境的建設,使生態惡化趨勢得到一定控制。各地政府和環境保護部門在生態建設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一些地區開展了生態村、生態鄉、生態縣和生態市的建設,期間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同時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此基礎上,為加快生態建設的步伐,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區域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協同發展,生態示范區域建設試點工作在全國各省市先后開展。自1995年至今,國家級生態示范區推廣了六批,共有389個城市進入生態示范區名錄。
經過政府多年來的生態治理可以得出如下結論:第一,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基于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和適應全國環境保護形勢,特別是農村環境保護形勢的需要,在全國范圍內推進生態保護工作,是伴隨著發展經濟的一項必須做好的工作,無良好生態,則發展失去意義。第二,生態環境保護能力與經濟發展關系密切。越是經濟發達地區,認識生態保護的意識越強,推進生態保護工作的積極性也越高。第三,生態保護從試點中的各個點逐步向全局推進,在這種逐步推進的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一個個區域性的生態保護帶。沿海發達地區經濟起步早、發展快,受環境破壞的威脅也很大,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地方政府意識到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在能力所允許的前提下,較早地投入到了生態環境保護之中,取得的成就也是巨大的。
的確,二十多年來我國生態治理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在沿海一些較為發達、經濟實力較強的地帶,甚至已經建成一片片的生態城市群,在可見的地面上,綠化越來越好,城市建設也越來越美麗。全國各地新建的城區或原城區的拓展地帶,都非常注重加強生態建設和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設計理念上也非常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可以這樣說,沒有人同美麗的生存環境過不去,也沒有人希望自己生活在污染中。
然而,最近幾年,霧霾襲擊了全國二十幾個省區,中國大部分地區中“霾”伏。現代社會的生態風險超越了地域限制,以前僅為北方“專利”的霧霾,現在也會頻繁地光顧南方。沿海發達城市能治理好地面上的綠化,卻防不住空中、河流、地下等可流動的污染。一方面生態治理卓有成效,一方面生態仍然在遭受污染,這就是生態治理的“局部有效整體失靈”現象。更為嚴重的是,當前,人們仍未看到生態向良好轉向的絲毫跡象。生態治理整體失靈的狀況讓人如此悲觀,以至于一些未來學者悲傷地認為地球上的環境不足以支撐人類千年的發展。悲觀之后,一些人就會遷怒于政府為何不能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文明社會。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