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先修課程項目啟動近兩年以來,許多人對于課程的定位心存疑惑。盡管在當時的新聞通氣會上,我曾就此做出過一些說明,但還需寫一篇專文加以明確闡述。大學先修課程在中國尚屬新生事物,無任何經驗可循,也無法照搬美國AP課程模式,唯一的辦法是按照著名經濟學家阿羅提出的“干中學”(Learning by Doing)模式,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并加以修正完善,才可以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實際情況的道路。
首先,中國大學先修課程不是也不應當是美國AP課程的中國版。盡管從美國AP課程的理念中受到了某種程度的啟發,但從根本上說,中國大學先修課程不是美國AP課程的復制和翻譯,而是按照中學和大學銜接的基本原理,從中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實際出發而設計開發的新的課程體系。當初在提出這一構想時,曾經有過兩種聲音,后來都被否定了。一種是對AP課程進行直接移植。辦法是像中國人在其他領域的仿制生產中所做的那樣,把翻譯(或者類似于翻譯)后的AP教材引入中學課堂。考試方式也與此類似。這一最簡單的方案被否決的根本原因在于中美之間存在的不同價值觀。教育和其他類型社會活動的本質區別在于教育的過程中一定包含了價值觀而其他活動未必一定包含。比如,我們仿制了一輛汽車或一架飛機,在提高技術的同時并沒有因此而接受美國的價值觀,但如果我們直接在中學課堂里移植了美國教材,也就意味著我們同時移植了美國的價值觀教育。顯然,這是不能被接受的。另一種聲音是,既然要把大學先修課程成績作為大學招生的依據之一,為什么不和世界上其他大學一樣,直接使用AP課程的成績呢?坦率地說,這個建議并非沒有道理。畢竟,今天世界上已經有40多個國家的近3600所大學承認了AP課程成績為其入學參考標準,其中包括了哈佛、耶魯、牛津、劍橋等世界一流大學。中國的大學為什么就不能承認呢?然而,出于同樣的價值觀考慮,它也被否決了。大學招生不單純是一項技術性工作,它甚至會對教育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如果我們認為大學先修課程的理念是正確的,那么,就應當在教育過程中把它體現出來,而不僅僅只是引入一門考試。此外,我們之所以反對將美國AP課程中國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任何課程體系都是和一個國家的整體教育制度相適應的。AP課程之所以在美國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因為它本身就是這一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如果不考慮美國教育制度的整體性,而只是簡單移植了其中的AP課程,造成的結果很可能是“南橘北枳”。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甚至不愿意將中國大學先修課程稱為“CAP”——也許叫“帽子”(“CAP”的中譯)更好記一些?
其次,大學先修課程面對的對象是什么?它旨在為少數學有余力的學生發展自己的學術興趣而提供多樣化的選擇。我們應當認識到,學生是分為不同層次的。即使是在同一個班級和課堂,也總是有一些學生學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而另一部分學生可能會非常吃力。傳統的教育模式為他們提供了同樣的教育。但新的教育觀點(也許是更傳統的教育觀點)則認為,應當為這些不同程度的學生提供不同的課程,滿足他們不同的需求。那些跑得更快的學生由于各種原因已經不能滿足于現有高中課程水平所提供給他們的內容,渴望去探索新的領域,挑戰新的難度,大學和中學應當提供與之相適應的服務。可以肯定,這部分學生的數量一定是很少的。假定中學課程具有一定的標準,如果學有余力的學生數量太多,說明中學課程的標準可能過低;反之,如果學有余力的學生一個也沒有,則說明中學課程的標準可能過高。顯然,這兩種情況都不符合實際。一個比較合理的推測是,如果中學課程的標準就平均水平而言是適當的,那么,能夠達到學有余力標準的學生一定不會太多,但也不會少到一個沒有的程度。到底是多少呢?根據我們一年來的經驗,這部分學生應當不超過中學某一年級全體學生的10%,大學先修課程就是為這部分學生提供的滿足他們需求的選修課程。換句話說,90%以上的學生不需要也不應當參與到大學先修課程之中。顯然,這和美國AP課程參與人數很多的情形有著顯著的差異。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