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許多城市經營的主要模式:招商引資、土地出讓進行補償,利用土地出讓金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繼續開發房地產解決資金短缺,城市建設空間范圍迅速擴張,每一任政府都在把這種模式放大。
●各種形式的大拆大建,各種面子工程充斥在城市建設中,各種好大喜功的新區盲目上馬,各種短期行為的積累已經形成了城市基礎設施配置不合理的嚴重后患。
●中央管理的一些重要的資源是按照行政層級向下分配的,例如每年城鎮建設用地分配的指標,隱含著巨大的土地出讓利益,往往被截留到高等級的城市,如省會城市和地級城市。另一方面,在省以下,城市之間財政分配關系也嚴重的不平等,低等級的城市還要按照規矩,向上級城市繳納自己創造的大量財政收入。
2013年底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指出,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國家發改委城市與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在當前的形勢下,城鎮化改革的動力雖然取決于公眾和社會,但是重點在于政府。過去延緩中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制度障礙,主要來自政府。政府得自己改革自己,在面對市場化需求時,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
城鎮化發展存在五方面問題
《經濟參考報》:今年三月份,中央通過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幾天前,李克強總理召開了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研究新型城鎮化問題,這些都為今后城鎮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中國的城鎮化經過多年高速發展,在促進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存在著諸多問題,作為多年研究城鎮化問題的權威專家,您認為,當前中國的城鎮化處于什么水平?還存在哪些問題亟待解決?
李鐵:城鎮化是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過程。過去30多年,中國經歷了大規模、高速度的城鎮化進程。2000-2013年,我國城鎮化率從36.3%提高到53.7%,年均提高了1.3個百分點,城鎮人口由4.8億增長到7.3億,期間城鎮人口增長了2.5億,平均每年約有2千萬農村人口進城。雖然中國經濟增長從兩位數下降到目前的7%-8%之間,但是城鎮化速度減緩的幅度還不十分明顯。即使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到6%左右,每年城鎮化率仍可維持在一個百分點的增長,也就是說仍會有1600萬人以上的農民進城。這將是巨大的內需潛力。
快速城鎮化帶來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我認為,目前主要存在五方面問題。
第一、戶籍管理制度限制了人口的流動和遷徙,導致進城農民和城鎮間流動人口無法享受公共服務,城鎮化質量問題突出。中國戶籍管理制度的產生,本起因于限制城鄉人口的流動,減少計劃經濟體制下城鄉福利供給不均衡對城市帶來巨大的壓力。但是經濟增長和資源的流向,使得公共福利供給水平在城鄉之間、城市之間的差距逐步拉大。戶籍管理制度限制了外來人口在城市就業,使他們無法享受到與城鎮戶籍人口均等的公共服務,也限制了城市之間、城鄉之間以及農村之間要素的自由流動和資源的合理配置。
雖然統計上的城鎮化率2013年為53.7%,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為36%,其間有17.3個百分點的差距,涉及到2.5億農民工在城里就業,但因沒有戶口,享受不到公共服務。同時還有7500多萬城鎮間流動人口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如果加上未來20年還要增長2億多的農村進城務工就業的人口,總的外來人口數量可達到5億多。這么多人處于“漂”的狀態,不僅僅影響到農村的現代化進程難以實現,啟動內需的目標也會成為一紙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