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農村經濟結構改革的功與過
在封建時代,日本農村不僅沒有現代土地制度,農村的經濟結構也是非常單一的。封建領主不僅壟斷了土地的基本權利,還不時地發出布告,直接規定農民生產的作物品種,甚至規定農民消費的方式,比如平時不許吃白米飯,必須吃半麥半米的麥飯等等。明治維新以后,廢除了對農民的職業和經營限制,農民開始自由種植。但是由日本政府發動的第一次真正的農村經濟結構改革,卻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前后的農村危機之中。
日本農業由于受到殖民地臺灣和朝鮮的競爭,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就開始陷入長期經濟危機之中,到30年代達到了最嚴重的階段。為此日本政府發起了一場“農村經濟更生運動”,主要通過發展農村和農業相伴的農產品加工工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來挽救農家的貧困。1932年日本農林省設立了農村經濟更生部,頒布了一系列經濟更生計劃和方策 。在這些計劃和方策里,具體列舉了以下一些重點在農村發展的農村工業:1、以果蔬為原料的工業,2、制油制粉工業,3、畜產品工業,4、水產品工業,5、纖維制品工業,6、竹木器工業,7、雜品工業,8、工業配件工業。為此政府還制定了配套措施:給予金融支援和資金補助;設立專職農村工業技術官員;扶持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合作社 。但是,這場農村經濟更生運動所包含的農村經濟結構改革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卻并未能持久。很快日本整個國家卷入了對外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農村經濟也被納入了戰時統制經濟體系之下。
日本現代農村的第二次經濟結構改革是從戰后開始的。首先是農業經濟內部的結構調整。1960年日本政府制定了《農業基本法》,在其中提出的三大任務之一就是調整農業經濟內部結構。主要是指調整糧食種植業、畜牧業和果蔬種植業的比重。1960年,日本農業中,水稻種植占49%,幾乎占農業總產值的一半,畜產品只占14.5%,蔬菜只占8.3%,水果只占6.1%。這樣的結構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城市消費需求,也阻礙了農戶收入的增長。日本政府根據經濟合理的原則,大量進口國外飼料,促進國內畜牧業的發展,同時適當縮小水稻的種植,實現農業內部結構的合理化。到1977年,水稻比重下降到了37%,畜產品上升到了27.5%,蔬菜種植上升到了15.1%,水果種植業擴大到了7.3%,基本實現了種植業和畜牧業的均衡發展。 但是,農業內部的結構調整并不能根本改善農民的收入,因為農產品整體存在著產品需求彈性不足的缺陷,于是在內部結構調整的同時,以農協組織為核心,農村農民同時還自發地發起了外部經濟結構的調整,即大力發展農副產品的加工工業。然而,由于農協組織的非盈利合作性質,這樣的農村加工工業遇到了城市私人資本的挑戰,除了一部分地區作為一村一品保留下來,大部分紛紛因經營不善瀕于倒閉。恰逢此時,日本工業發展遇到了土地和勞動成本的瓶頸,亟需對外擴張尋求出路,于是日本政府抓住機遇,在全國范圍內組織了大規模的向農村地區導入城市工業的“農村工業化運動”。農村地方政府也積極響應,紛紛建設農村工業園區,勸誘工業資本入住農村地區。農村工業化運動不僅使日本的電子和精密儀器工業通過向農村農民的分散承包降低了成本,在全世界通行無阻,日本農民也實現了就地兼業務工,大大增加了農業以外的收入,改善了家庭經濟狀況。統計表明,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日本農民家庭收入的增速就超過了城市職工家庭,對于家庭平均收入而言,由于農戶勞動力人數大于城市,因而也在70年代初超過了城市職工家庭。
走農村工業化道路,使得日本農民的戶均純收入中非農收入急劇擴大,1965年達到了一半以上,1970年超過了60%,1985年達到了80%以上,這根本性地改變了農村經濟結構。然而這也帶來嚴重的后果,即日本農民整體性地走向了兼業化。通常一家人中年輕的和壯年的會在非農行業穩定就業,只有老年人才留在家中務農或者全家都在非農行業務工,只有周末和周日才務農。雖然農民的收入得到了改善,及早地實現了工農和城鄉差距的縮小,但農業日益老年化和自給自足化,使日本進一步失去了產業競爭力。
在上述背景下,即將進入21世紀時,日本政府發起了第三次的農村經濟結構改革。這一次的改革與其說是農村的經濟結構改革,不如說是農業觀念的根本變革。1999年,日本政府制定并發布了第二個農業基本法,正式名稱為《食糧、農業、農村基本法》,簡稱新農業基本法。和第一個農業基本法把農業單純地看作一個普通產業相比,新農業基本法把農業看作一種社會產業,即它為全社會提供價值,也需要全社會來扶持。具體來說,日本政府認為農業是一種國防產業,它為社會提供糧食安全;農業也是一種文化產業,它為社會保持傳統文化;農業更是一種環境產業,它為社會提供綠色生態環境。為了尋找觀念轉變的科學依據,日本政府正式咨詢日本科學界最高機構“日本學術會議”,請科學權威重新評估農業的地位和作用。2001年日本的最高學術機構“日本學術會議”應政府的要求專門發表了關于農業功能的咨詢意見,強調了農業的三方面功能:1.糧食安全的保證功能;2.生態環境維護功能;3.社會和文化的功能。具體功能項目和表述示意如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