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學人天地 > 學術觀察家 > 正文

以“中城市化”帶動農民市民化 (4)

4.農業生產尚未出現空心化、老齡化現象。近年來,由于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鄉村地區青年人大量減少,個別地區出現撂荒現象,但從全國整體上看,大量農民工的離去目前并沒有導致我國農業生產的“空心化”(即大面積鄉村無人從事農業生產),農村農業勞動力存量仍然充足。根據全國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我國耕地面積為20.27億畝,2013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為16.79億畝,而2011年全國19~59歲的鄉村全職農業勞動力為25694.2萬人,鄉村全職農業勞動力的人均耕地面積為7.89畝和人均糧食播種面積為6.53畝,另有1.3億常住鄉村的農民工可以兼顧農業生產,鄉村現有農業勞動力數量完全能夠支撐我國農業生產與糧食生產。在土地面積不增的情況下,我國糧食連年增產,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農業生產也未出現“老齡化”。雖然我國鄉村老人日益增多,但2011年全國鄉村地區仍有1.2億壯年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壯年勞動力的人均耕地面積也僅為17畝左右。  

5.鄉村老齡化程度重于城市。2011年開展的“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表明,目前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程度已經達到15.4%,比全國13.26%的平均水平高出2.14個百分點,高于城市老齡化程度。根據中央農村工作辦公室2009年調查,農村老齡人口規模是城市的1.69倍,老齡化水平是城市的2.3倍,老齡人口撫養比是城市的2. 8倍。  

“中城市化”是比較可行的戰略抉擇  

1.大城市化帶動農民市民化已經沒有空間。城市規模與勞動生產率之間是一種倒U形關系,城市人口規模超過一定閾值后,城市生產就會走向規模不經濟。根據國內外學者研究,城市人口規模達到150萬,其規模經濟完全消失。而我國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人口規模已經遠遠超過最佳規模,雖然在一些方面仍比中小城市有規模效益,但在整體上與理想城市規模相比,已經大量出現規模不經濟問題,更為嚴重的是部分城市甚至已經達到或超過土地資源承載極限。據《京津冀發展報告(2013)——承載力測度與對策》的研究與測算,京津冀地區土地資源最大人口承載力可達17080.75萬至19101.07萬人,最大人口密度可達1023.97至1145.08人/平方公里,而北京市2011年常住人口已達2018.6萬人,人口密度達到1230人/平方公里,已經超出了土地資源人口承載力;天津市2011年常住人口為1354.58萬人,人口密度達到1134人/平方公里,也已經接近承受的極限。特別是在水資源方面,2011年北京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119m3,天津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116m3,遠低于國際人均水資源占有量1000m3的重度缺水標準。我國大城市化帶動農民市民化已經基本沒有空間。  

大城市中大量農民工長期得不到市民待遇,處于人在城市但不能融入城市的“非農民、非市民”的“半市民化”狀態,也說明大城市化帶動農民市民化已經遇到“天花板”。  

2.小城鎮化帶動農民市民化長期徘徊不前。小城鎮由于定位、布局、體制等問題,資源、產業、人口等難以集聚,形不成規模經濟和城市功能。長期以來,我國小城鎮產業規模較小,產業結構簡單,就業崗位缺乏;重工業輕商業,往往“有城無市”,沒有持續的消費能力和發達的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較為薄弱,生產效率與生活質量較低。這些問題致使我國小城鎮長期處于“半城市化”狀態,對農民市民化的帶動作用不大。2002年我國鄉鎮企業就解決了1.33億鄉村勞動力就業,而到2011年我國在鄉村從事非農生產的農民工還是1.3億,這說明,近10年來,小城鎮化基本沒有帶動農民的市民化,難以承擔城市化的任務。  

3.“中城市化”可能是帶動農民市民化的主要途徑。針對我國2.6億農業戶籍人口常住城鎮、1.3億農民工進城務工但常住鄉村兼顧農業生產、2.3億鄉村老人與兒童尚需照顧的農民人口結構,在我國大城市化基本沒有空間、小城鎮化非農就業無法增長的情況下,應該轉向以中等城市為主體的“中城市化”戰略,即以中等城市和百強縣城為基本單元,以建制鎮為支點,建設分布式城市網絡,淡化縣級行政功能,優先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創造大量就業崗位,統一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上一頁 1 2345下一頁
[責任編輯:樊保玲]
標簽: 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