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學剛,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東南亞及大洋洲研究室副研究員。
內容提要: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格局的變動,美、日、俄、印、澳等亞太大國紛紛加大對東南亞的戰略投入。東盟為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也積極推行大國平衡戰略。東盟與大國的戰略博弈對中國周邊安全穩定、中國與東盟關系以及中國與上述大國關系均將產生深遠影響。
關 鍵 詞:大國 東南亞戰略 影響
冷戰結束以來,東南亞地區加速推動經濟一體化,并逐步成為東亞地區合作的倡導者和組織者,在“10+3”、“10+1”和“10+6”(東亞峰會)等地區合作機制中扮演重要角色。為鞏固在該地區的戰略利益,美、日、俄、印、澳等大國展開了激烈的戰略博弈,以使地區形勢朝著符合自己國家利益的方向發展,并對中國周邊安全和戰略利益產生深遠影響。
一、大國因素對東南亞影響巨大
(一)美國對東南亞政治、經濟和安全模式發揮著重要影響
美國長期視東南亞為遏制地區大國崛起的“重要戰略同盟圈”。東盟各國盡管對美國存在的作用理解各異,但有一點應該是共同的,即美國在蘇聯解體后已變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其政治、經濟和安全利益遍及全球,軍事力量分布各大洲,綜合實力可制衡世界任何一個地區大國。因此,東盟國家繼續尋求美國來平衡周邊地區大國的力量具有必然性。
美國在東盟的存在與其安全利益和經濟利益密切相關。首先,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的安全環境有利于美國的經濟利益。作為世界超級大國,同時,由于世界政治經濟一體化不斷加強,美國同東盟國家日益密切的貿易和投資關系無疑極大地推動了美國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逐漸走向繁榮。美國決策者都有這樣的基本共識,即美國不能對世界各地區的安全事務袖手旁觀,因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驗教訓是,當美國忽略世界問題時,世界卻常常將問題帶到美國的門口。因此,只有東盟維持和平、穩定的安全環境,才能保證該地區國家的經濟發展。
其次,在東南亞地區保持一個和平、自由、開放的海上通道是美國在亞太乃至全球安全利益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東盟地處聯結太平洋和印度洋及中東地區的交通中心,扼守日本從中東進口石油的海上運輸要道。1991-1992年的海灣戰爭,令美國更清楚地意識到東南亞海上交通線的暢通無阻,對于美國在亞洲迅速有效地運用海上機動力量、實施其安全戰略計劃是十分關鍵的。而且日本是美國在東亞地區的最重要的盟國和經貿伙伴,故此保障日本交通運輸線的安全,保證日本的經濟發展對于美國來說也極其重要。美國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政治和安全利益決定了該地區在美國冷戰后的安全戰略中仍然占據重要的地位。
(二)俄羅斯對東南亞具有潛在的戰略影響
冷戰期間,蘇聯主要通過越南對東南亞實施擴張。蘇聯解體后,在最初的一個時期俄羅斯推行的是向西方“一邊倒”的政策,即所謂的“大西洋主義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獲取西方的經濟援助。但西方國家不愿看到一個強大的俄羅斯出現,對俄羅斯經濟、政治改革的幫助和支持是承諾多而行動少,甚至設置重重附加條件和障礙。由于內外交困,俄羅斯在東盟地區政治格局中地位受到削弱。從1993年起,俄羅斯調整了對外戰略,推行了既重視西方又面向亞太的“雙頭鷹”政策①。俄羅斯以軍售和高科技合作為手段,以馬、越為龍頭,拓展對東盟國家的關系。2002年3月普京訪越,雙方簽署了《戰略伙伴關系聯合聲明》,還簽署了石油與天然氣合作協議、加強軍事合作協議和科技交流協議。2003年8月普京訪問馬來西亞,雙方簽署了一系列合作協議,擴大在經貿、航天、國防、教育和反恐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標志著俄馬關系進入一個新階段。普京還表示,愿幫助馬來西亞發展太空計劃和發射人造衛星,并將向馬出售18架價值9億美元的蘇-30戰斗機。上述協議被稱為俄在馬軍火市場的“轟動性突破”。在鞏固雙邊關系的同時,俄還致力于拓展與東盟整體的全方位合作,2003年6月俄外長與東盟外長在金邊簽訂了《關于亞太地區和平與安全、繁榮與發展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2005年,俄羅斯與東盟舉行首次首腦會議,制訂雙方“經濟合作協定”,為未來的全面合作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