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一號文件)。這是新世紀連續第11年一號文件聚焦“三農”,內容涉及生態農業、農村金融、鄉村社會治理、農業經營方式、土地制度改革等內容。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公共經濟研究會中國鄉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行政學院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張孝德在接受光明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主題是全面深化改革,這次一號文件是對三中全會精神的落實,契合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精神。“一號文件的最大特點是從整個農村社會發展的全方位視角為中國農村發展提供了一個新模式、新思路。”
張孝德指出,中國農村發展同中國社會一樣,也面臨系統改革的問題,單純從某一方面著手已經很難解決,需要用系統、綜合的方式去解決。以往的一號文件一般只聚焦農村發展中的某一個突出問題,單純從農業、農村或農民的角度著眼,這次是綜合性的。
張孝德告訴記者,文件的一大亮點就是提出了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對建設生態農業、生態文明鄉村提出新要求和落地措施,特別是如何在農業發展中落實環境保護做了統籌規劃。農業可持續發展既是農業本身的生態安全問題,也是整個國家生態安全保護非常重要一個方面。
“實際上,農業安全涉及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農業生態安全問題;其次是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再一個是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張孝德表示,文件提出,完善中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以及中國糧食問題一定要立足中國解決。關于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文件提出了食品安全要從源頭上抓、從農產品的生產上抓,對從戰略、環境、消費需求加大了對農業安全的管理和監督,這也是一號文件的一大亮點。
文件還提出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張孝德特別向記者強調,理解文件精神的原則和底線就是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并不等同于簡單的讓資本進入農村,而應該是在堅持繼續完善和穩定農村承包責任關系,堅持大力發展新型農民合作社基礎的前提下,推進農村經營組織的發展,推動農業經營和市場的結合,推進農村發展和資本的結合。在解讀文件的時候,絕對不能片面。
文件提出了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和治理模式創新問題,在張孝德看來,如何提高和發揮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作用,是一號文件關于鄉村治理的亮點。他指出,如何將設一個基層黨的組織、讓村民最大現代參與農村管理的基礎民主建設、以及鄉村社區組織等多元組織共治的新型農村自治管理模式,是中國農村未來發展新方向。
“凡是農村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棘手問題和難題,在一號文件中都有體現。因為農村系統和城市系統是完全不一樣,有其特殊性。” 張孝德最后強調,我們在理解一號文件的時候要一種適合農村情況的全面思維,要真正以維護農民利益為前提的底線思維,認識與推進農村的改革。
(光明網記者 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