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第十八屆代表大會上,習總書記提出了“中國夢”的概念,明示了我國未來改革的方向,同時也為未來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改革停滯的風險還困擾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因此,如何緊密圍繞《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要求,探索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尋找經濟發展的新動力(310328,基金吧)尤為關鍵。
頂層設計改革路線
“中國的改革就像是騎自行車,如果停下來就會摔倒,只有不斷地前進,才能保持穩定。”這輛“自行車”前進的動力來自內生力量,但是如果方向錯誤了,一切都將前功盡棄,方向的把握需要良好的頂層設計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指明正確的道路。對于頂層設計而言,應主要把握以下幾點原則:
第一,主動拓寬發展思路。習總書記在中關村(000931,股吧)的調研學習中指出:必須著力完善人才發展機制,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因此,要實現我國經濟的轉型,各地區必須注重人力資本的積累,做好人才的引進、利用、培養工作,真正做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使人力資本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
例如,政府應進一步整合人力資源,統籌安排,為眾多優秀的博士后人才創造良好的就業條件,提供完善的后勤保障,使其能夠更好地在社會經濟的各領域發揮中堅作用;而對于一大批退休的專家學者,可以創造“老專家創業”平臺,探索以老帶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第二,努力縮小城鄉差距。面對當前來自城鄉二元經濟的束縛,政府在制度設計時,應注意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在區域間的均衡配置,以帶動經濟均衡、平穩的發展。要充分利用所在區域內的有限物質資源,注重人力資本積累,并適當發掘商會、同鄉會等社會資源,吸引民間資本投資當地支柱產業,實現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在此基礎上,各級政府應通過頂層設計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完善收入分配調控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間收入分配差距。
第三,積極調整經濟結構。在一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總量固然重要,但仍不可忽視經濟結構的重要性。對于當前的中國經濟而言,調整經濟結構應是未來經濟改革的重點。政府應該通過頂層設計,引導民間資本投資技術創新相關領域,同時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為經濟的長遠發展做好相應準備。只有實現投資與消費共同拉動經濟增長,我國才能過渡到以消費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
內生力量調節市場
我國改革開放已歷經三十余年,依靠宏觀調控的外生力量來促進經濟增長的狀況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觀,內生力量仍然不夠足。為進一步推進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健全和完善內生力量將是未來宏觀體制改革的重點。在完善內生力量方面,應該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大力調動民間積極性。通過制度創新,調動民間積極性,讓農民參與到改革中、參與到分配中、參與到經濟發展中,才是未來實現經濟和諧發展的根本所在。對于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制度創新的關鍵在于土地確權與農村房產“三權三證”的頒發,如此才能確保農民能夠真正在土地市場中獲得議價權,享受到改革所帶來的紅利。在這一點上,可以借鑒于中國林業用地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之后的探索。
第二,積極轉變政府職能。政府職能的轉變是健全內生力量的重要因素。未來的政府既不應該是小政府,也不應是大政府或者是強政府,而應該是有效的政府。這就要求政府首先實現從“非可即禁”向“非禁即可”的理念轉變,做政府應做的事,服務于社會。未來政府的職能應把重點放在平衡公共支出分配、增加社會保障、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健全投資機制等方面,同時還應注重加強對區域與民族品牌的扶持力度,以此增強所在區域企業的市場核心競爭力。
第三,構建廣闊的市場平臺。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我國市場經濟制度逐步完善,但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小微企業與大型企業在市場中所處的不對等地位仍較為突出。在對國家利益不構成重大影響的經濟領域,政府應構建一個平等的市場平臺,實行統一的市場監管,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反對地方保護,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使得民營企業與小微企業能夠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發揮更大的作用,進而促進國有企業的深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