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如何記得住“鄉愁”?
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總工程師王金南:世界上最美的城市都是依山而建、依水而建,我們的一些地方削山造城,即便是實現了高度城鎮化,環境被破壞掉了又有什么意義?生態環境是衡量一個城市是否宜居的尺度,也是衡量居民生活質量的尺度。今后的城市建設,要回到以人為本的本質上去。對于造新城,要從規劃角度重新審視,避免破壞生態;舊城改造,也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將湖泊、綠地等生態系統保留下來。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毛其智:城鎮建設的目的不是要把城市的形態照抄照搬到農村,而是要在統籌城鄉發展進程中發揮城市和鄉村的各自優勢和積極性,提高生態綠化面積、提高城鎮宜居程度,實現城市和鄉村的共贏互補。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所宏觀室主任黨國英:讓居民保有鄉戀之情的城市是完全可以建造的。一是擴大居民區面積在城市建成區總面積中的比重,例如,由現在的20%左右提高到40%以上。二是至少讓城市的中產階層能有經濟型的獨棟住宅,而讓政府、企業與社會機構在城市的中心區使用摩天大樓。三是將城市核心區周邊不便于農業耕作的土地利用起來,在合理規劃的前提下,使其既能改善城市中產階層居住條件,又能同時提升植被覆蓋質量,改善生態環境。四是考慮到中低收入者的情況,盡量安排他們到接近市區中心的區域居住,密度也不能太高。國外經驗證明,低收入者離開城市中心區居住弊大于利。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城鎮化不是去鄉村化,也不是要消滅農村。如果農村文明消失了,那么城鎮化將是單調的。要加快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改善水、電、路、氣、房,建設污水垃圾處理設施,搞好居住環境的綠化與美化。要搞好新農村建設規劃,本著方便生產和生活的原則,合理調整村莊布局,避免農民房子十年推倒重蓋一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認為,城鎮化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要遵循規律、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水到渠成。一定要避免造城運動,防止城市低水平擴張。這就要求我們要轉變發展方式、轉變發展理念。因此,只有從根本上界定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才能遏制住政府大規模城市擴張的沖動。城鎮化不是意味著某個城市自身膨脹得多快、多大,而是意味著城市之間關系的完善,大、中、小城市各有定位、功能互補,形成系統完善的城市群。
中國人民大學土地規劃研究中心主任嚴金明表示,從歷史發展來看,先有市后有城,城市在發展初期都是由產業帶動發展起來的。找個地方建空城,沒有任何產業,光把人聚集在這里,一時可以,但長遠來看沒有形成城市本身內在的良性循環。(光明網記者 宋雅娟整理)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