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結論:對可持續發展與恰當的產業路徑選擇的理論與實踐認識
產業的可持續發展,38本質上是其遵循自身規律的一種動態演進過程。對產業演進規律的研討與認知程度,以及在這一認識指導下的戰略路徑選擇,將直接影響經濟體的政策走向和產業行動,從而關系到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績效和實際運行軌跡。因此,我們把解決產業發展路徑的外部依賴問題,歸結到對產業演進過程及其規律的理性認識,以及在正確理論指導下的戰略意識確立和形成恰當的產業發展路徑可以借鑒的方法上,以求探討一種戰略層面上的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同時,在此基礎上提出若干有助于我國產業發展歷史路徑選擇的政策建議。
必須在理論的高度上深刻認識制造業發展的當代意義,避免理論脫離實際。制造業的發展過程是一種典型的復雜的產業演進動態過程。這里既有系統內各子系統間的相互作用對整個系統產生的影響,也有系統受外部各種直接和間接因素的影響導致可能出現的各種不確定性的變化。21世紀以來,世界制造產業發展所呈現的復雜情況表明,僅通過對某一時段產業發展狀況的研究得出的產業發展規律認識,很可能是不完全的,39且由于觀察的角度或其發展中所透露的表面現象,而使得得出的認識存在各種局限性。比如,現代技術的發展使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劃分的界限不再像以往那么清晰,某些傳統產業變身為高技術產業的例子已不鮮見。40同樣,由于生產邊界的擴大和市場對產品服務的廣泛需求,制造業的生產與生產性服務的界限變得模糊起來,可能需要對先前的產業劃分重新賦予新的認識。制造業演進的軌跡是復雜的,因此對其演進的過程和它所擔負使命的認識,也不應當停留在原有的基礎上。41同時,一國的產業演進過程也是其在創新中的動態學習過程。這種學習不僅“涵蓋著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即對傳統技術優勢的傳承,而且也涵蓋著對新知識的實踐性認識,即對創新的發展方向的規律性探討”(李毅,2012:191)。因為這“是一個復雜系統中的適應性重組過程”(道格拉斯·諾思,2008:33)。工業發達國家是工業化的先行者,它們的產業發展歷程(包括經驗與教訓),自然成為人們觀察與認識產業演進規律的一種重要途徑。當前以美國為代表的歐美工業國家,在危機過后“重返制造業”的事實,就具有極為深刻的理論啟示意義。它至少表明,任何忽視制造業的研究與實踐的經濟體系,都是無法取得協調發展的,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以其巨大的殺傷力迫使人們不得不承認這一點。
必須在戰略層次上考慮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實現自主發展的工業發展路徑。所謂產業發展路徑選擇,是指在國家戰略層面上,能夠有效驅動一國或一個經濟體的產業發展與變革的一套綜合性框架制度設計。其在產業演進實踐中所顯示的獨特功能性作用,決定了它必然產生自對本國產業發展過程的理解,而不可能簡單地復制他國。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由于對內外因素的反應不同、對產業發展方向的理解不同,其發展路徑的選擇很可能是不盡相同的。但是路徑選擇的恰當與否,對一國產業的成長、變革和可持續發展具有戰略性的影響,這一點是被證明了的。它可以使人們獨立思考自己的國家適合何種產業發展形式,以及通過何種方式能夠實現這種發展。這在本質上反映的是一種發展方式的選擇權。顯然,這種選擇是不能由他人所代行的。只有使產業的發展植根于本國的土壤,才能在面對各種外部沖擊時增加其運行的穩定性,進而能夠在接受外部信息的過程中形成主動變革的能力,使本國產業的發展服務于民族復興的目標,又不偏離時代的方向。之所以把路徑選擇問題置于國家戰略層次上,是由于發展中國家的后起者身份使其在走向強國的過程中,將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各種外部強力的限制,光伏產品在歐洲以及中興和華為在美國的遭遇,就是典型的例證。因此,明確的制造業發展的國家戰略,是中國打破外部封鎖與束縛,從根本上贏得產業發展主動權的根本保證。
解決產業發展路徑外部依賴的有效辦法:實現傳統與現代因素的有機融合。合理地借鑒外部經驗,以傳統與現代因素融合的視角,選擇一個適當的產業發展路徑,是中國產業得以打破在這一關鍵問題上的外部依賴的一種有效辦法。原因在于:其一,傳統與現代因素是在產業演進過程中發揮重要影響的兩個關鍵性特征要素。前者作為一種本土知識,是內生于一國的歷史、文化、國情、民族特點之中,構成一種長期、潛在的產業既有優勢;后者所體現的則是全球視野、新技術應用、發展趨勢及其適應性變革等未來方向。因這兩者構成了事物發展進程的一個完整的歷史維度,亦綜合了產業發展過程中可能接收到的重要內外部影響,所以符合一國實際的、恰當的產業發展路徑選擇,應當圍繞兩者來思考和設計。而且一國產業真正的自主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形成,也正是產生于上述兩種知識的融合。其二,傳統與現代因素,以互為條件、相互依存的方式,對產業的發展過程產生影響。即現代的因素既不能憑空產生、也不能強行接入,它的發展是要以傳統因素(本土知識)的優勢累積為前提的。42而現代因素又是以反映時代趨勢為基本特征的,如果沒有其引領方向,傳統因素很難在發展過程中顯現其歷史作用。技術軌跡的累積性特點,需要我們在制造業的創新中,重新認識尊重傳統的漸進式創新所具有的意義;而技術的多樣化及其快速發展,則向我們提出了如何將傳統優勢納入現代發展軌道的課題。其三,通過傳統與現代因素融合的方式選擇產業發展的歷史路徑,對于后起國家經濟發展的特殊重要意義在于:首先,兩者相互協調、有機結合,對于產業的進步與發展起到一種疊加效應;其次,它可以使后發國家避免淪為他人的技術附庸或廉價產品的生產車間,有助于產業的自立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