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過去的20多年時間里,印度發生了許多不可思議的變化,成為國際經濟和政治舞臺上的重要角色。中印基本國情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也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別。由于改革起步較晚和經濟發展速度較慢,印度和中國在經濟上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制約印度發展的因素主要有政府決策低效、產業結構差、能源資源緊缺、社會矛盾激化等。在與印度的關系上,我們既需要自信,又需要虛心,還需要合作。龍象共舞,這是一個理性的選擇,也將是一個共贏的選擇。
關鍵詞 印度 經濟發展 差距 中印關系
印度是一個擁有12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在過去的20多年時間里,印度發生了許多“不可思議”的變化,成為國際經濟和政治舞臺上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對于印度的崛起,學界見仁見智,評價迥異。由于印度的基本國情與中國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中印比較自然成為人們熱衷討論的話題。如何比較準確地把握它的發展脈絡,如何理解其增長模式的利弊優劣,如何看待它與中國的差距,以及如何處理與印度的外交關系,都是值得認真研究的問題。
進入改革攻堅階段的印度
印度獨立以后,一直實行帶有社會主義色彩的混合經濟模式,采取“管制”和“半管制”的經濟體制,公營經濟占據主導地位。雖然國家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總體而言,經濟增長速度相當緩慢。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初的30年時間里,年均增長速度緩慢。進入80年代以后,印度的增長率有所提高。然而,1991年出現了國際收支危機,印度被迫實行改革,改革進程由此艱難起步。從改革的進程來看,印度基本上經歷了改革啟動、改革加速、改革深化和改革攻堅四個階段。改革的啟動階段一般是指1991年至1998年這一時間段,改革的加速階段是指1998年至2004年這一時間段,改革的深化階段是指2004年至2009年這一時間段,改革的攻堅階段是指2009年至今。
改革的啟動階段。1991年6月,拉奧政府宣誓就職不久即相繼公布了各種新經濟政策。但是,它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國家外匯儲備急劇減少,國際收支出現危機,財政赤字高企,通貨膨脹嚴重。無奈之下,拉奧政府被迫接受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處方”,采取各種措施緩解迫在眉睫的國際支付危機,甚至不惜將國家儲備銀行的數十噸黃金運送到國外做貸款抵押,以避免出現更大的經濟混亂局面。拉奧總理決定采取壓縮進口、鼓勵出口、增加關稅、削減各種補貼的手段,盡快改善極為緊迫的局面。同時,改變對工業的傳統保護機制,引入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放開私營企業的經營領域(除軍事工業、原子能工業、危險化學品工業、烈性酒釀制業和煙草工業之外),改善公營企業的經營理念,對“病態企業”實行整頓或關閉措施,并實施部分公營企業的私有化。另外,還取消了中間品和資本品的進口許可證,大幅度降低進口商品關稅。在金融領域,放松了從事金融活動的某些限制,允許銀行分支機構的關停合并,允許私營部門成立金融機構,允許外資銀行建立分支機構,允許外國投資者個人或機構投資債券市場。在匯率方面,決定對盧比實施大幅度貶值,后來又實行經常項目下的盧比可兌換。而且,拉奧政府一再強調改革必須具有“人的面孔”,保護工人和其他弱勢群體的利益,避免發展對窮人的傷害。①
改革的加速階段。1998年3月,瓦杰帕伊就任新一屆政府總理,開始對農業、公營企業、對外貿易、財政金融進行一系列改革。新政府對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優先發展和大力扶持信息產業,繼續進行公營部門企業的改革,大膽推進前幾屆政府幾乎未被重視的農業改革,減少政府對經濟發展的干預程度,深化財政金融體制改革,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瓦杰帕伊政府制訂了雄心勃勃的發展規劃和具體可行的產業計劃,確定了把信息產業作為支柱產業而大力加以促進的路徑。同時,還制訂了促進電子通訊、生物技術、核能利用和空間技術的優惠政策,為了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印度政府還實行了加強戰略性企業、出讓非戰略性企業的政策,通過了在43家公營企業撤資的方案。另外,政府開始減少對經濟活動的干預,逐步廢除價格管制,減少對小型工業的保護政策,繼續深化財政金融改革,增加征稅范圍、擴大征收群體、調整稅收結構,擴大各邦財權,壓縮政府開支。在金融體制方面,采取降低銀行利率、提高公營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等一系列措施。在擴大對外開放方面,繼續放寬對進出口的限制,簡化進出口手續,取消對所有商品的進口配額限制,對進口實行關稅化管理,同時放松對外資進入的限制,放寬印僑對國內公司股票投資的限制,放松對國際收支資本賬戶的管制,鼓勵印度公司對外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