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正在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對于中國發展戰略的思考必須置于全球坐標系之下,這樣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發展的成就與問題、優勢與劣勢。在全球坐標系下,中國的位置發生了四個方面的變化,即從區域性大國向全球性大國轉變、從自我發展向開放性發展轉變、從現代化的追隨者向引領者、從外部關系的單一化向復雜化轉變。中國一方面應該更重視以國際標準來衡量和推動國內治理改革,另一方面也要積極調整對外戰略,以自身的成功轉型來獲得世界更普遍的承認。
關鍵詞 中國 全球坐標 治理改革 對外戰略
全面對外開放是我們思考中國當前情況的重要前提,而中國在加入全球化過程中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則是深化改革發展的新起點。無論是高調還是自謙,贊美還是詆毀,中國都在通向全球性大國的道路上前進著。這既是不爭的事實,也是更大的挑戰。對于中國發展的認識,未來的思考必須以全球坐標系為參考,從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出發來考量中國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困難乃至路徑選擇,在與世界更為深刻全面的交往過程中提升發展的質量,贏得發展的動力,并為人類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在全球坐標中定位中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30多年的改革開放帶來的最深刻變化是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執政者已經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并且在治國理政的過程中越來越深切地感知到其影響。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互動、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開發、國內問題的國際化、國際問題的國內化等諸多的新變化,說明中國全面卷入到全球事務之中,成為世界舞臺上屈指可數的主角之一,哪怕是微小的言行,也逃不過鎂光燈的投射,甚至放大。這既為執政者施展才能提供了更大的舞臺和空間,也對其決策和行為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制約和束縛。執政者必須在全球坐標中思考中國的前途,確立中國的位置,找準未來的方向。
在全球坐標系中,中國的位置發生了四個方面的主要變化:
中國正在從一個區域性大國向全球性大國轉變。依靠著地理人口規模和悠久的歷史,中國從來都是世界上有影響的國家。近代以來,中國退化為一個區域性的大國。在冷戰期間,盡管中國利用美蘇對抗充分發揮了地緣政治優勢,但是影響力依然有限。冷戰結束后,世界開始了多極化進程,中國的影響力也隨著經濟實力的提升而不斷增強,以至于鄧小平在1990年就說“所謂多極,中國算一極。中國不要貶低自己,怎么樣也算一極”。①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不論中國如何韜光養晦,也無法推卸所取得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以及國際社會由此派生出的諸多期待和猜想,尤其是作為趕超對象的美國對于距離越來越近的中國的一舉一動更為敏感。中國的影響力已經從區域擴展到全球范圍,從地緣政治領域擴展到經濟、社會、文化價值諸多領域。
中國正在從一個一門心思搞建設的大國轉變為四面出擊謀發展的大國。對于中國來說,實現發展在相當長歷史時期里都是國家的根本戰略、社會的主要目標。然而,由于深深卷入到全球各項事務之中,中國已經不可能像改革開放之初那樣靠少介入外部事務、多專注內部發展來抓住國際機遇,利用國際環境變化,而必須主動謀劃,自己創造機遇、培育環境。這就需要中國要以國際體系的建構者的身份去主動、全面地參與國際體系的改造,抓住新出現的主要矛盾,將硬實力、軟實力、巧實力有效地整合起來,并且更為明確地培養屬于自己的戰略伙伴關系。
中國正在從一個世界現代進程的追隨者轉變為新型現代化道路的創造者。在人類歷史上,還從來沒有一個如此體量的大國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實現現代化。盡管中國依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面臨著諸多艱巨的問題,尤其是與發達國家在許多方面存在著質的差距,但是中國現代化取得的成就是不可否認的,中國創造的一些經驗對于許多后發現代化國家來說富有啟發意義。這些足以讓中國人驕傲和自信。近年來,關于“北京共識”、“中國模式”、“中國經驗”、“中國道路”、“中美共治”等的爭論,雖然尚無定論,但至少反映出中國的發展對于以西方現代化經驗為基礎形成的理論范式、評價標準、認知系統提出了挑戰。
在全球坐標中確定中國身份,評價中國發展的標準更加多樣化。這種認知方式的改變是在三個層面上發生的:對于執政者來說,由于中國與世界關系的復雜化,已經不能用冷戰期間行之有效的“兩大陣營”、“三個世界”的標準來錨定中國在諸多國際事務上的立場,圈列可靠的戰略盟友,但是又不能陷入“實用主義”的誤區,失去在國際事務上的價值感召力和道德制高點;對于國內民眾來說,隨著對外部世界更為全面的了解,他們評判國內事務的標準增加了國際維度,行為和組織方式增加了國際內容,往往會以先進國家的經驗、做法來要求國內各級政府,也會學習仿效這些國家的民眾來表達訴求、維護利益。對于世界上許多國家來說,一方面與中國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另一方面又在許多方面與中國形成競爭關系,發生利益沖突。曾經的“窮哥們”發展中國家感受到中國帶來的強大經濟壓力;而發達國家除了感受到經濟競爭沖擊外,還開始憂慮中國帶來的制度、價值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