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現代化進程中的矛盾與困境。在經濟領域,“現代化帶來了無數的制度安排,如擴大的產權、公司法以及金融制度等。這就為個體從事與新產品和新方法的融資、開發以及營銷相關的創新活動,亦即商業創新,開辟了陽光大道”。④事實上,現代化也給社會帶來了無數制度創新的機會,只是不像在經濟領域,人們還沒有仔細透視和分析它為現代社會帶來了什么,只僅僅局限于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從鄉村社會到城市社會的轉變等問題的理解和解釋上。實際上,眼下需要考慮的現代社會制度安排至少應當包括社會保險及其輔助要素、社會組織以及慈善制度改革創新等。如同在經濟領域、社會領域中的機制和體制在嚴格意義上也不是一個概念。“要記住機制設計的基本思想就是給個體提供激勵,以使他能夠以確保最優結果的方式行事。”⑤市場機制是迄今為止最能給個體提供激勵的機制,因為它很好地解決了價格、產權和競爭之間的關系。如何在社會領域中設計一個能夠激勵個體的機制還需要深入分析各種社會條件。目前,現代社會學對于現代社會的研究和認識還達不到現代經濟學對于現代經濟的認識水平,這也是社會學不能像經濟學一樣成為一門顯學的原因之一。不過,這也為社會學的進一步發展預留了空間。
第二,當代的社會差距與社會沖突。值得關注的是,不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欠發達國家都存在著社會差距和貧困問題,這是一個世界性問題。截至2008年,世界全部人口中營養不良發生率為12.9%。2011年,5歲以內兒童死亡率為51.4%。2010年,12至23個月兒童麻疹免疫接種率為85.3%。2010年,日均收入不足2美元的貧困人口比重在一些國家達到40%以上,諸如中非、利比里亞、莫桑比克、坦桑尼亞等。在發達國家內部,收入分配問題也十分突出。2000年,美國的基尼系數達到0.4,最高收入的20%占全部收入或消費的比重達45.82%,而最低收入的20%占全部收入或消費的比重達5.44%。⑥這些都是傳統產業和傳統經濟的結果,需要通過新的產業革命和社會創新加以解決。
第三,反反復復的公共服務創新及其問題。在經歷傳統的行政管理和新公共管理之后,新公共服務出現了。“新公共服務通過廣泛的對話和公民參與來追求共同的價值和共同的利益。公共服務本身被視為公民權利的拓展部分,它是由為他人服務和實現公共目標的愿望所促動的。”⑦它“主張用一種基于公民權、民主和為公共利益服務的新公共服務模式來替代當前那些基于經濟理論和自我利益的主導模式”。⑧這實質上是對里根和撒切爾倡導的基于新自由主義的新公共管理的否定,如果把傳統的公共行政算在一起,就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把居民滿意的程度和投入產出共同作為公共物品的績效指標,比使用其中的任何單一指標都更能體現公共物品績效的公共性和經濟性。“當評價有關公共物品的決策時,我們通常用‘社會凈剩余’最大化作為標準:有關公共物品的決策是否使社會總收益與提供公共物品的總成本之間的差值達到最大化?”⑨通常,在這樣的決策面前,政府一籌莫展。“凈剩余最大化的公共物品決策依賴于公眾對這些物品的偏好,而無論如何政府也未必清楚這些偏好。”⑩最好的辦法是,政府通過合同外包等方式交給營利組織或非營利組織去提供,政府負責推動社會體制改革和社會機制創新。
正在世界范圍內開展的社會創新的主要內容和方式
探索現代社會創新智庫建設。第一,社會創新園區。位于西班牙和法國之間的社會創新園區(The Social Innovation Park),又被稱作社會硅谷(Social Silicon Valley)。西班牙政府和地方政府出資600萬歐元啟動這個項目,旨在為社會企業和社會合作創造經營和發展環境。作為歐洲的一項新嘗試,社會創新園區根據社會需求提出新的解決方案,吸納初創企業、區域和政府組織,以及慈善基金會參與,一起工作。園區的研究和開發需求由社會創新學校來完成——培育社會創新模式、開發社會創新方法和工具、吸引社會創新人才。慈善組織、非營利組織以及致力于社會創新的企業聚集在一起,一起工作,互相學習,在創新的環境中開發合作。為了促進思想領袖的成長,園區著力培育社會和環境領域的社會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精神是社會創新園區的靈魂。社會企業精神意味著要結合獨特的市場和經營模式探索有新意的思想、有特色的產品和服務。在園區中,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一起評估現有的服務供給模式的得與失,以便使創新方案更加貼近實際。園區也對新出現的創新企業展開培訓、提供咨詢和進行評估。
新加坡社會創新園區(Social Innovation Park Ltd,SIP)是一個孵化社會企業家和創新者的非營利組織,旨在全球范圍內為建設一個美好社會培育社會創新者。它的動議和項目瞄準教育、授權和提高。作為社會企業家和創新者的孵化器,它努力在全球和地區范圍內為充滿活力的社會企業發展創造條件。PaTH (Pop and Talent Hub)是新加坡社會創新園區的啟動項目,也是新加坡第一個社會企業發展平臺。PaTH通過開發性創新藝術倡導企業家精神,使一些非營利組織從傳統管理走向現代管理。通過各種倡導和創新,PaTH幫助一些組織接觸有經驗的顧問、網絡和商業銷售平臺,給他們機會去創造可持續的合作經營。與此同時,PaTH通過推動每個人積極貢獻力量給社會來激活人們的心態。PaTH模式的可持續和成功之處就在于它使受益者和天才的參與者把擴大就業、增加收入等與社區發展聯系起來,與企業界聯系起來,促進各種各樣社會組織的提升。新加坡社會創新園區是全球社會創新者論壇(The Global Social Innovators Forum,GSIF)的發起者。自2006年啟動以來,全球社會創新者論壇為全球社會企業家、私人部門領導人、公共部門領導人搭建了一個可以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聽眾分享創新理念和社會企業精神,探索如何提高收入和如何增加就業機會等社會創新問題的平臺。全球社會創新者論壇的目標,是在教育領域,引領社會企業家精神和社會創新,為變革建立知識儲備和思想庫;在授權領域,引導領導人支持企業形成可持續的社會影響,形成跨部門的能力以引領社會企業發展;在提高領域,形成對于引領建設一個美好社會的領導者們的認同。卓越人物對話(Giants In Conversation,GIC)是一個來自世界各地的杰出人物的系列活動,它旨在教育和鼓勵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背景的個人,培育社會企業精神和社會創新精神。對話的主題囊括全球趨勢、全球問題、有爭議的創新以及演講者個人的故事。談話系列(Chatter box)聚焦地方社會企業家和社會創新者,邀請對專門話題有興趣的參與者參與討論,他們來自非營利組織、大學、社區組織等。任何對特別話題有興趣的人都可以被邀請參與。談話過程中,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并行。置身于社會創新的前沿,新加坡社會創新園區擁有一個關系密切、來自地方和全球的私人部門、公共部門、非營利組織的領導人和決策者組成的網絡,擁有雄厚社會創新的知識和資源。
第二,社會創新中心。作為社會企業,多倫多社會創新中心(Centre for Social Innovation ,CSI)的使命是在多倫多和全球各地催化社會創新。創建伊始,該中心精心發展自己的社會變遷理論,并以這些理論支撐了它的大部分工作。中心的理論建立在有三個層次的金字塔之上:空間、社區和創新。金字塔底部是一個物理空間。創新中心對物理空間的設計非常仔細,確保其功能誘人,富于想象力和活力。第二個層次是社區,它是通過一群人有意識地聚集在一起成為項目共同體。第三個層次是組織起來進行創新——相互認同的人群、共同的價值和寬松的環境組合起來就會產生意外發現、設計和思想。在這個過程中,制度創新非常重要,沒有制度創新就不會產生有成效的成果。制度在激發活力和精心策劃中發揮著核心作用,尤其是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社會福利挑戰上如何讓小型社會企業和項目參與其中,制度、法律和規制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