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未來社區:城鄉融合發展的新趨向
【摘要】與歷史上早發現代化國家實現城鄉融合的演進軌跡不同,新世紀以來啟動的后發國家的城鄉融合是在新的技術條件和社會背景下發生的。網絡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能源技術等新技術的出現,為城鄉融合的推進提供了最為直接的技術支持,使得新近發生的城鄉融合呈現出新的社會形態和發展趨向。尤其是作為城鄉融合的先導,中國的長三角區域當下正在展開的鄉村未來社區建設,為各種新技...
【摘要】與歷史上早發現代化國家實現城鄉融合的演進軌跡不同,新世紀以來啟動的后發國家的城鄉融合是在新的技術條件和社會背景下發生的。網絡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能源技術等新技術的出現,為城鄉融合的推進提供了最為直接的技術支持,使得新近發生的城鄉融合呈現出新的社會形態和發展趨向。尤其是作為城鄉融合的先導,中國的長三角區域當下正在展開的鄉村未來社區建設,為各種新技...
【摘要】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勞動力市場跨越了劉易斯轉折點。這一轉折不僅帶來了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變化,推進了城鄉融合發展的進程,也成為促進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的重要動力。新技術變革是未來勞動生產率提升的保證,也為鄉村地區加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提供了可能。與此同時,需要考慮新技術變革對于勞動力市場產生的負面沖擊,及由此對城鄉融合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加大...
【摘要】科技進步對城鄉融合發展既有促進作用,也可能存在負面影響和風險,即有可能加大城鄉差距,加強城市對農村的虹吸效應。當我們討論科技進步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性的時候,首先要關注的是有沒有相應的體制機制作保障。只有深入破除城鄉融合進步的體制機制障礙,構建有利于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機制,科技進步才能真正發揮帶動農業農村發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作用。 【關鍵詞】新科...
【摘要】借助馬克思主義的城鄉關系思想,可知在資本主義發展歷史中,以技術變革為代表的社會生產力發展對城鄉關系演進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城鄉二元經濟的對立是第一次技術變革以來城鄉對立關系的延續和深化,由此形成的產業結構失衡、消費資料不足和過剩人口危機已經成為經濟現代化的阻礙。當前,我國利用技術變革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可以從以下四方面著手:一是利用數據技術變革降低...
【摘要】創新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與經營性服務組織的融合發展機制,對于完善我國農技推廣體系、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國農技推廣融合發展目前已經探索形成了兩種模式,即聯合示范模式和以經營性農技推廣為中介的融合模式。農技推廣融合發展應充分發揮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的各項職能,全面提升經營性服務體系的服務質量和效益,并促進科技成果入鄉轉化。農技推廣融合發展中...
【摘要】基本公共服務的城鄉融合是我國新時期城鄉融合發展的主要內容,加快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具有創新發展與共享發展的雙重價值意涵。我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存在較大差異,并已經成為城鄉融合發展的巨大挑戰。新技術變革通過催生新需求、新產品、新動力、消除城鄉壁障、促進供給主體變革,深刻作用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在適應新技術變革中不斷發展,以...
【摘要】穩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隨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與泛在應用,數字鄉村和智慧城市的融合成為數字時代新型城鄉關系建構的焦點議題。數字技術的興起和發展不僅促進了城鄉社會資源的挖掘、放大和利用,亦助推著傳統城鄉經濟發展關系、政策賦值關系、文化...
【摘要】我國五年規(計)劃在引導法制發展和法治戰略目標實現方面具有重要的政策導向作用和制度功能。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和戰略部署與“兩個重要時間段”結合起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指明了前進方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全面系統地描述了未來5年及至2...
【摘要】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在加強黨的自身建設,領導中國人民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要以提高質量為抓手、優化結構為關鍵、擴大覆蓋面為重點,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實現黨員規模、數量的有機統一,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