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和突出優勢
摘 要: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呈現出數字產業化穩步發展、產業數字化進程提速、數字化治理成效顯著和數據價值化加速推進這四個顯著特點。在發展數字經濟方面,我國也具有制度優勢、市場優勢、工業體系優勢和人才資源優勢這五大突出優勢。因此,我國應抓住發展機遇,在新發展階段大力發展數字經濟,進一步提升我國數字經濟競爭力。 關鍵詞:數字經濟 數字產業 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F49 ...
摘 要: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呈現出數字產業化穩步發展、產業數字化進程提速、數字化治理成效顯著和數據價值化加速推進這四個顯著特點。在發展數字經濟方面,我國也具有制度優勢、市場優勢、工業體系優勢和人才資源優勢這五大突出優勢。因此,我國應抓住發展機遇,在新發展階段大力發展數字經濟,進一步提升我國數字經濟競爭力。 關鍵詞:數字經濟 數字產業 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F49 ...
摘 要:數字經濟是指不以三維物質材料,而以數碼材料為對象來加工、生產、交換和消費形成的均衡收斂過程及其資源配置關系的總和。本文從過去40年大車間生產模式變化導致國民經濟體系變革視角入手,討論數字聯網共享經濟的孕育過程,在此基礎上討論數字替代經濟和數字創造經濟及數字公共品含義,給出數字經濟的路徑展開機理,及我國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數字經濟 ...
摘 要: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突破發展及其應用場景的爆發式增長,全世界范圍內都將數字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迅猛,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但整體而言依舊存在很多發展桎梏。面向“十四五”和2035年遠景目標,要堅持研發、應用、治理三位一體,著力提高關鍵數字領域創新能力,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和數字政府建設,加快構建適宜數字經濟發展的規則體...
摘 要:面對當前世界經濟發展愈加復雜的局面,數字經濟展現出頑強的韌性,正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本文在分析我國數字經濟發展中面臨關鍵數字技術基礎研究較弱、數字經濟融合滲透深度不夠、區域發展不平衡、高級人力資本不足以及制度體系不完備等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強化數字經濟協同發展頂層設計、加大基礎研究和關鍵數字技術創新投入、推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摘 要:在數字經濟引領經濟社會變革的新時代,將數字技術和經濟發展相融合,不斷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目前,在我國數產融合發展過程中,存在頂層設計有待統籌協調、營商環境有待優化、數產復合型人才相對缺乏、數字領域核心技術掌握不夠等問題。對此,本文從基礎條件建設、市場環境完善和人才技術投入等三個層面對推動數產融合高質量發展提...
摘 要: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數字鴻溝和數字壁壘引發的各類經濟社會問題愈發凸顯,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數字鴻溝和數字壁壘的存在和持續擴大,會使得基于數字經濟的利益分配趨向不均等化,給全球經濟發展帶來消極影響。對此,應通過多維度積極預防數字經濟摩擦、尋找數字經濟國際合作伙伴、實現數字技術關鍵領域新突破等,主動應對數字鴻溝與數字壁壘,建設開放、包容、普惠、平衡、...
摘 要:中國共產黨重視民生的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為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偉大實踐中孕育、積淀形成的,其發展經歷了民生救國、民生立國、民生富國、民生強國四個階段。重視民生的紅色基因,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動力,也是中國共產黨能始終贏得人民支持和擁護的秘訣。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摘 要:大城市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過由于大城市人口和經濟活動聚集程度的提高,其發生安全風險的概率也在增加。大城市安全風險大多具有系統性、復合型、影響廣、危害大等特征。防控風險,不僅是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重要命題,也是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體現。因此,需要優化城市規劃思路,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加快推進流動人口市民化進程,做到未雨綢繆...
摘 要:近年來,四川達州市堅持以黨建引領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通過堅持黨的領導、發揮組織優勢,有效整合資源、優化聯動機制,加強制度建設、強化權責規范等舉措,不斷推進治理主體功能化、治理能力現代化、治理效果常態化,探索出一條具有達州特色的基層社會治理新途徑。 關鍵詞:基層黨組織 基層治理 體制機制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碼】A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
調查時間:2021年2月23日—2021年2月28日 調查方式:通過人民智庫和公眾思想指數研究等微信公眾號發布問卷 樣本說明:本次調查共回收問卷2149份。其中,男性受訪者占64.5%,女性受訪者占35.5%。樣本覆蓋各年齡段,18歲以下占2.0%,18—35歲占56.0%,36—44歲占27.9%,45—60歲占11.0%, 60歲以上占3.0%。受訪者的學歷情況為,博士研究生及以上占2.4%,碩士研究生占8.0%,本科占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