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公眾關于保持經濟增長的信心、期待與建議調查報告
重要發現: ·公眾認為疫情帶來的沖擊是短期的,但還未達成廣泛共識。高學歷群體對疫情的影響判斷更加謹慎。公眾更傾向于認為我國經濟會在3個月以內恢復正常活力。 ·當前,應對疫情出臺的政策已經開始釋放作用,大型企業和國有企業受益更明顯,小微企業和外資企業還有較大的政策惠及空間。 ·有效抑制疫情、衛生用品供給、生活必需品保障是當前亟需解決的三個關鍵問題。 ·第三產業發...
重要發現: ·公眾認為疫情帶來的沖擊是短期的,但還未達成廣泛共識。高學歷群體對疫情的影響判斷更加謹慎。公眾更傾向于認為我國經濟會在3個月以內恢復正常活力。 ·當前,應對疫情出臺的政策已經開始釋放作用,大型企業和國有企業受益更明顯,小微企業和外資企業還有較大的政策惠及空間。 ·有效抑制疫情、衛生用品供給、生活必需品保障是當前亟需解決的三個關鍵問題。 ·第三產業發...
摘 要:目前,正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為了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在社會大眾減少出行,眾多企業延期復工的同時,也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新挑戰。為此,需要我們做好復工前的科學防疫標準研究,做好企業復工后的服務工作,以及做好各地區各行業的引導工作,在疫情防控的同時,為經濟的穩定運行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經濟發展 制度紅利 疫情防控 【中圖分類號】F120 【...
摘 要: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我國尤其是湖北的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極大的沖擊。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都受到較大沖擊,工業生產活動受到嚴重干擾,中小企業損失嚴重。為此,需要多措并舉:立足于穩中求進的基點,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在穩定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的基礎上、格外重視遏制疫情的前提下,推進當前的復工、復產,最大限度降低、化解疫情給中...
摘 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我國各地區、各領域產生了廣泛影響,使我國經濟面臨“新形勢”。從短期看,這次疫情對我國經濟增長具有“拖累”效應;從長期看,則具有“轉型”意義。作為城鄉二元結構特征比較明顯的發展中大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是我國在新形勢下保持經濟活力、穩定經濟增長的基石,對新形勢下的經濟增長具有多重意義。對此,可以從微觀主體、產業結構、土地制度、基...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社會經濟活動大規模暫停,對我國實體經濟造成了八個方面的重要影響,包括消費、投資、出口、政府支出四大需求方面,產業鏈與外資流入兩大供給方面,就業及部分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保障這一民生方面,以及我國擴大進口政策與中美貿易協定的執行這一對外貿易方面。因此,在抗疫期間以及勝利后,我國必須系統性地出臺經濟穩定與激勵政策,以盡可能地降低總體經...
摘 要:隨著現代工業化進程的發展以及人類經濟活動強度的增大,各種自然和人為災害進入多發期,國家應該將災害的防控作為常態性任務來抓,形成長效機制;應把公共衛生安全提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形成完備、有效的資源配置和宏觀經濟調控體系。本文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產生和傳導機制,及其對經濟運行產生的沖擊效應進行了探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全面的應對機制。 關鍵詞:公共衛...
摘 要:實現經濟高質量平穩增長,不是簡單的增長率問題,而是經濟和社會發展如何協調推進的問題。當下,面對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疊加新冠肺炎疫情自武漢蔓延至全國的復雜局面,要堅持以經濟安全維護社會安全,深化改革開放,始終把“穩就業”放在首要位置,從經濟安全角度確定政策方向、政策力度和政策實現方式,實現經濟高質量平穩...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的沖擊是多方面的,且可能是長期的。通常,涉及長期的經濟政策一方面要考慮已經形成的基本趨勢,另一方面要考慮新出現的一些變量。為此,疫情之后,如何重塑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考慮: 第一,將個人和企業的自我發展放到政策的重要位置。個人、企業的自主選擇和獨立決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所在,要將經濟政策的出發點放...
摘 要:打好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沒有穩定的經濟社會環境是難以實現的。穩定經濟增長意味著經濟實力增強和人民生活改善,使人民不斷增強幸福感和安全感。穩定市場供應和市場物價,是穩定經濟社會的基礎。其中,穩定農產品市場供應和市場物價,具有特殊的意義。只有穩定預期,才能增強信心,只有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才能把經濟增長建立在牢固的基礎上。 關鍵詞...
新冠肺炎疫情疊加經濟固有矛盾,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非常大的壓力和困難,尤其需要我們對可能存在的經濟動能衰減和持續下行風險做出應對。為此,需要提升財政政策針對性和有效性,增強經濟活力、發展動力和全球競爭力。 防范兩大風險須財政政策加力提效 近年來,國家實施了一系列的積極財政政策,在減輕企業負擔、穩定市場預期、增強市場活力、穩定經濟增長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
摘 要: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程度與重大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治理水平緊密相關。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視角充分認識重大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暴露出的一系列新問題、帶來的一系列新任務,對于提高疫情防控水平、迅速有效地平息重大災難、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和社會安定有序,意義重大。 關鍵詞:重大突發公共安全事件 國家治理現代化 新任務 【中圖分類...
摘 要:堅強有力的政治領導、高效運轉的專業機構、切實可行的公共政策、持續不斷地社會及輿論監督,人民福祉和國家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和實現,這樣一個“五位一體”體制機制框架,無論是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方面,還是在一般意義上,可以作為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努力方向之一。 關鍵詞:治理現代化 透明度 社會監督 公共政策 【中圖分類號】D03 【文獻標識碼】A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
摘 要: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爆發,從側面反映出我國仍需在野生動物保護的立法執法普法等方面作進一步努力和完善。科學立法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和基礎,有效避免針對野生動物違法犯罪行為需要形成整治合力,提高保護野生動物的理念和行動自覺。今后,堅持立法的體系化和精細化、確保執法的聯動化和常態化、推進普法的大眾化和年輕化,是提高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實效性的三個重要...
摘 要: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與2003年“非典”疫情的相同之處在于,病毒的源頭都來自于野生動物,而野生動物身上的病毒進入人體主要是由于人類野蠻對待野生動物造成的,包括濫捕、濫殺、濫吃野生動物,濫用野生動物制品、進行非法野生動物貿易等。此次疫情爆發后,進一步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再次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對《野生動物保護法》及相關立法的修改需...
摘 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被確認其病毒來源與野生動物有關,是繼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又一次由于人類食用野生動物而引發的傳染病疫情。同時,野生動物保護問題也由此再次受到關注。當前野生動物保護在立法和執法管理等方面存在短板,亟需破解“立法不明”“管理不徹”“執法不嚴”“監督不力”等問題,并積極探索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的法治化路徑。 關鍵詞:野生動物保護 新冠肺炎 法治化路...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蔓延,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來自野生動物貿易市場。當前,我國對于利用和經營野生動物制品更多停留在相關法律對其的限制層面,并未嚴令禁止。為此,需要我們在監管、立法等環節更好發力,同時使主管部門及執法部門在管理野生動物非法貿易、杜絕野生動物非法食用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以確保今后能更好地從源頭對重大公共健康風險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