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背景下,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遭遇諸多挑戰。中國提出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與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兩大主張”,二者有機統一,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應對全球挑戰的中國方案。“兩大主張”順應世界發展大勢,凝聚廣泛國際共識,提出有效解決方案,為推動構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重要路徑,也為動蕩不安的世界注入確定性和穩定性。
關鍵詞:“兩大主張” 中國方案 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 D8 【文獻標識碼】A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人類社會走到新的十字路口。世界變亂交織,國際格局呈現單極霸權與多極訴求的博弈,全球化面臨逆流與重構。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指出:“認識世界發展大勢,跟上時代潮流,是一個極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課題。”[1]大國關系深入調整,但多極化趨勢不會改變。世界經濟格局深刻改變,但經濟全球化持續發展的大勢不可逆轉。2023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提出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兩大主張”。“兩大主張”順應世界發展大勢,凝聚廣泛共識,反映當今世界政治與經濟的高度聯動與緊密互動,為推動構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重要路徑,為動蕩不安的世界注入確定性和穩定性。
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提供制度保障,推動經濟全球化更多釋放正面效應
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就是堅持大小國家一律平等,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少數國家壟斷國際事務,切實推進國際關系的民主化。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保障下,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不斷提升代表性和發言權,平等參與全球經濟規則的制定,在提升效率的同時兼顧公平,實現全球發展成果的普惠共享。這既是新興經濟體群體性崛起的必然結果,也是破解全球化困境的現實出路。2024年11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指出:“我們要正確引導經濟全球化方向,不能走少數國家獨占霸權的老路。我們要推動經濟全球化更多釋放正面效應,進入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的新階段。”
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保障各國無論大小都能平等地參與世界經濟,成為經濟全球化穩定運行的制度基礎。2025年是聯合國成立80周年,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安全問題是事關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沒有安全穩定,就談不上和平與發展。80年前,中國率先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與國際社會一起打造了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聯合國是多邊主義的旗幟,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國際多邊架構是國際合作的主要平臺。國際社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廢墟上建立起聯合國,目的是擺脫弱肉強食的叢林舊世界,走向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的國際新秩序,但和平與發展事業依然任重道遠。
當前,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相互交織,對全球治理體系構成系統性挑戰。個別國家熱衷冷戰思維和陣營對抗,以所謂“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為借口,動輒搞脫鉤、斷鏈、制裁,憑借軍事、經濟、技術實力,強制推行符合本國利益的價值觀與規則體系。在國際事務中以所謂實力地位把國家分成三六九等,宣稱誰的拳頭大誰就說了算,有的國家必須在餐桌上、有的國家只能在菜單里。尤其是今年以來,美國單方面以貿易失衡為由征收所謂“對等關稅”,嚴重沖擊全球經貿秩序和產供鏈穩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此警告稱,美國關稅戰導致全球供應鏈正面臨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系統性風險。個別大國的這些行徑使得聯合國等多邊機制遭到嚴重的沖擊。2025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俄羅斯媒體發表署名文章指出:“國際形勢越是變亂交織,我們越要堅持和維護聯合國權威,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2]。聯合國是全球發展和安全的堅固屏障與制度依托,推動經濟全球化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
與美國形成鮮明對比,中國始終堅持開放包容、協商合作,做多邊機制的建設者、多邊理念的倡導者、多邊合作的推動者。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以和平手段解決爭端分歧,堅持為推動熱點問題解決發揮建設性作用。中國“藍盔”已成為聯合國維和行動的關鍵力量,為世界和平點亮希望。中國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開放,已成為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中國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促進各國繁榮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彌合發展失衡,助力發展中國家成為推進世界多極化的持久動力
在全球價值鏈分工演進中,地位不平等、機會不均等突出矛盾長期積累,已經構成經濟全球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障礙之一。在早期的國際分工中,發展中國家受到要素稟賦、基礎設施、地緣狀況等條件約束,未能融入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不斷被邊緣化。推動全球價值鏈重構,為更多國家和地區提供參與國際分工的機會,促進全球價值鏈分工朝著地位更加平等的方向發展,成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普遍訴求。世界貿易組織(WTO)改革受阻背景下,東南亞、非洲、拉丁美洲國家強化自主發展路徑,日益成為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維護和平、促進發展、深化合作的重要力量。在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的帶動下,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治理的實力和能力顯著增強,成為推進世界多極化的持久動力,推動世界多極化進程總體穩定和具有建設性。
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彌合發展失衡,助力世界多極化格局加速演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把世界各國利益和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3]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通過更緊密的經貿聯系、更深入的產業鏈供應鏈融合、更公平的資源全球配置、更廣泛的科技人文交流,推動各國更均衡共享全球化紅利,不斷降低各國之間和內部的發展差距。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1995年至2023年,全球貿易額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由43.1%提高到58.5%;全球貧困率已從1995年的39.3%降至2024年的10%;人口預期壽命由1995年的66.2歲增加至2023年的73.3歲*。
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推動每個國家都有平等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及其決策的權利,享受經濟全球化發展紅利。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抓住快速發展的機遇,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推動多極化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世界銀行數據顯示,金融危機后,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占比開始超越發達經濟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顯示,近年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速明顯快于發達經濟體,2024年較發達經濟體高出2.5個百分點。發展中經濟體不斷提升發展的內外聯動,既實現自身發展,也更多惠及其他國家。
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打破發展中國家邊緣化困境,推動世界多極化健康強勁發展。近年來,全球南方聲勢卓然壯大,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攜手共進,走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列,有力引領和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為國際社會帶來和平穩定的前景,為各國人民增添繁榮發展的福祉。正如埃及經濟學家薩米爾·阿明所論述:“只有當南方國家掌握生產資料與規則制定權時,多極化才具有不可逆的韌性。”隨著經濟實力再平衡、發展紅利實現共享,資源全球配置造成的國家間和各國內部發展失衡問題不斷緩解,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治理的實力和能力持續提升。近年來,亞洲、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全球事務和各項國際議程中,特別是在聯合國安理會和世界貿易組織等關鍵機構中爭取更大的話語權。如泰國借力中國新能源產業鏈躍居成為全球電動車生產基地,在東盟能源部長會議上推動綠色轉型標準討論;盧旺達在貿易通關改革的成功實踐為世界貿易組織電子商務談判提供務實建議;金磚機制近年積極推動建立更為公正的國際金融體系、增強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等。2025年5月27日,東盟—中國—海合會峰會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這一“前所未有的三方峰會”反映了世界多極化趨勢,是全球南方崛起之際地區經濟合作的一大創舉。全球南方國家的群體性崛起,有力推動二十國集團、金磚機制、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機制發展,也為提升聯合國的代表性和有效性、推動世界多極化健康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中國積極踐行“兩大主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始終是中華民族的理想追求。作為新時代中國為國際社會提供的重要公共產品,“兩大主張”的國際社會認同度持續提升。目前,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南非、塞爾維亞等30多個國家同中國將“兩大主張”寫入雙邊聯合聲明等政府文件中,并在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70周年大會等多邊會議成果或宣言中得以體現。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和支持充分說明,合作踐行“兩大主張”動力充足、空間廣闊。2025年6月17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上再次指出,中國“愿同各方攜手捍衛國際公平正義,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積極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中國愿意以戰略協作的確定性和堅韌性共同推動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進程,同各國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的廣闊機遇,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是世界多極化進程的堅定推動者。數十年來,中國一直是世界多極體系中的確定性因素,也堅定做變革世界中的建設性力量。通過重塑國際秩序原則、創設多邊治理新機制以及推動全球南方構建多元伙伴網絡,中國在助力重構國際秩序的價值基礎,重塑全球治理格局上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多年來,中國致力于支持多邊平臺擴容,維護全球南方國家共同利益,形成國際社會合力,助力形成多極格局。中國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同各國發展戰略對接,推動貿易、投資、文化、教育等領域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在非洲、東南亞、中亞等地推動基建聯通,如肯尼亞蒙內鐵路、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破解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瓶頸。據統計,截至2023年,共建“一帶一路”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規模,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為共建國家創造42萬個工作崗位,讓近4000萬人擺脫貧困。[4]區別于西方附帶政治條件的援助,中國倡導互利共贏的模式贏得廣泛贊譽。
中國是聯合國權威和穩定有序的國際秩序的有力維護者。中國將聯合國憲章宗旨作為多極世界的基石,反對陣營化與碎片化。構建更加包容和可持續的國際秩序,強化和平、發展、公平、正義的價值觀,支持世界各國維護主權和自主選擇發展道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中國強調“多極格局不能是無序狀態”,呼吁大國帶頭遵守國際法治,摒棄零和博弈,尤其反對在遵守國際法時搞雙重標準。中國積極推動熱點問題和沖突政治解決,在烏克蘭危機、巴以沖突、阿富汗問題上發揮建設性作用,有效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穩定。同時,中國完善全球治理沖突調節機制,推動各主要國際組織深化改革。2025年5月30日,國際調解院在中國香港設立,33個國家的代表簽署了《關于建立國際調解院的公約》,成為國際調解院的創始成員國。國際調解院成為全球首個專門通過調解來解決國際爭端的政府間法律組織,以中國智慧引領國際爭端解決新篇。
中國是制度性公共產品的提供者、多邊治理新機制的創設者。在引領全球安全治理上,中國始終走在前列。自2023年《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發布以來,其理念已寫入120多份中國同有關國家和組織交往的雙多邊文件,倡議框架下各領域合作穩步推進并取得先期成果。依靠聯合國平臺踐行《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充分彰顯出中國對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的重要引領作用。在多邊治理機制建設上,設立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支持聯合國在和平發展領域實施近160個項目、惠及100多個國家,并通過基金合作支持發展中國家能力建設。
中國是經濟全球化進程和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者。中國既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貢獻者,將與世界各國攜手,推動經濟全球化進入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的新階段。中國將繼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穩定錨。在外部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的情況下,中國正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穩定動力源。202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30萬億元,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連續十余年成為最大增長引擎。據多個國際機構預測,到2050年中國經濟占全球比重仍將維持在20%以上。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堅決抵御逆全球化浪潮。面對“脫鉤斷鏈”和貿易保護主義,中國通過擴大開放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2024年中國出口增長7.1%,對160多個伙伴實現進出口增長,機電產品出口占比達59.4%。[5]中國正以創新技術和開放市場吸引全球參與,成為供應鏈合作關鍵支點,全球創新資源集聚,綠色低碳供應鏈不斷向中國集中。
中國是全球經濟治理持續完善和全球開放合作的首要踐行者。中國堅持以斗爭求合作,堅決反對經濟霸凌行徑和貿易保護行為,有力維護國際規則秩序。中國堅定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推進其在上訴機構運轉、豁免規則使用、貿易救濟措施等方面進行改革,推動世界貿易組織將爭端解決機制、服務業開放和數字經濟等納入議題。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推動雙邊、諸邊協定構建,引入高標準經貿規則議題,為國際經貿規則的制定與調整作出更大貢獻。中國更大力度推動開放市場與貿易便利化,與世界分享發展紅利。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持續降低準入壁壘,擴大單邊開放。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從最早190項縮減到現在的全國版29項和自貿試驗區版27項,制造業領域已實現“清零”。中國的事業舞臺大、市場前景廣、政策預期穩、安全形勢好,是有利于外資企業投資興業的一方沃土。中國美國商會發布的《2025年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近70%的消費行業受訪企業預計2025年將增加在華投資。在外貿上更堅定實行貿易普惠政策,自2024年12月起,中國對33個非洲國家等最不發達國家實行100%稅目零關稅,覆蓋棉花、礦產等關鍵出口產品,是首個實施此類政策的主要經濟體[6]。
中國是規則革新的引領者和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推動者。中國以制度型開放引領規則革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中國高質量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主動對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高標準經貿規則,推動服務業與數字貿易有序開放,與時俱進完善包容性治理框架。近來,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全面完成;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取得實質性進展;中國密集舉辦全球貿易投資促進峰會、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等高標準展會活動。這些積極的開放承諾和務實行動,一定會有力引領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始終堅持經濟全球化的正確方向,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仍將是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者。
【本文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宏觀經濟與戰略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海關總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黃文彥、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王凱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釋略
責編:董惠敏/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