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數據顯示,今年1至5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569.9萬輛和560.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5.2%和44%,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44%。亮眼“數字”彰顯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態勢。
根據《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目錄(2023)》,新能源汽車被列為我國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不斷提升,已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領軍力量。這種由“新”帶來的虹吸效應,引發眾多市場主體參與。傳統車企如比亞迪、上汽通用五菱等積極轉型,造車新勢力如理想、小鵬等異軍突起,還有科技企業華為、小米等跨界發展,試圖在新能源汽車這一市場“分得一杯羹”。
然而,品牌的數量不能代表“創新”的質量,隨著市場趨于飽和,激烈的競爭將推動行業“優勝劣汰”。有關數據表明,近三年來汽車行業利潤率呈下行趨勢,2022年為5.7%,2023年為5.0%,2024年為4.3%。因而,消除“內卷式”競爭引發的“增收不增利”的困局刻不容緩。只有在“量大”的同時解決“質優”的問題,方能在未來贏得一席之地。
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這個“硬”功夫必須要從“新”上找辦法。一方面,要在創新發展上強信心,持續加大固態電池、自動駕駛等技術研究的投入,破解電池技術迭代問題,特別是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成本控制上出新思路、新舉措。另一方面,要持續優化產業布局,建立上中下游高度平衡的“全鏈條”產業體系,運用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汽車制造業提質增效,以“科技自強”激發國產汽車品牌效應,為“中國智造”出海、出圈釋放活力因子,讓“中國車”的光明大道越走越寬、越走越穩。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堅持優化增量和提高質量“雙管齊下”,方能破題、破局,實現由“電動化”向“智能化”全面轉型。對內,堅持開拓應用“新場景”,積極推動新能源汽車在城市物流、公共交通、環衛、工程等領域的智能化應用、網聯化發展。對外,堅持拓展“新市場”,通過加大出口、海外建廠、技術合作等方式,將我國新能源汽車推向全球市場,在國際上贏得好口碑,推動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書寫中國智造的傳奇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