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質生活的豐裕,老年人有了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圖為老年人舉辦讀書會分享讀書心得。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文化走筆】
一日,去公園遛彎兒,遇到一個抱著電腦的小伙子,被一幫老人圍著。老人們七嘴八舌地跟小伙子交流著什么,像在介紹自己的情況,又像在討價還價。
湊上前聽了一會兒,才明白過來:原來小伙子專做代寫回憶錄和傳記的工作,而那些正在咨詢的老人對此表現(xiàn)出濃厚興趣。
上網(wǎng)檢索一下發(fā)現(xiàn),為老年人代寫回憶錄和傳記,已成為一種新型業(yè)態(tài)。從業(yè)者有的是媒體人,有的是語文老師,有的是喜歡寫作的公司白領。有的人甚至辭掉原來的工作,開起工作室,將代寫回憶錄和傳記當成職業(yè)。
相較于一種新型業(yè)態(tài)的產(chǎn)生,更值得玩味的是,這種新型業(yè)態(tài)反映出的普通人的新需求。
在我們的習慣認知中,名人和公眾人物才是回憶錄和傳記的主角。他們憑借在政治、商業(yè)、文化、藝術等領域的卓越成就和廣泛影響力,吸引著大眾的目光。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成功秘訣、思想理念等,對社會有著示范和啟迪作用,所以值得記錄下來,以傳后人。而普通人的一生有什么值得記錄的呢?
如今,普通人成為回憶錄和傳記的主角,說明人們越發(fā)看重自我。過去,普通人可能更多地將自己視為社會的普通一員,生活圍繞著生存和家庭運轉,很少有機會和意識去審視自己的人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傳播的便捷,普通人開始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間,逐漸意識到自己的人生同樣獨一無二、充滿價值。這就促使他們拿起筆或者委托他人幫自己回憶記錄過去的生活——他們想要成為自己人生故事的講述者。
清晨菜市場的討價還價,鄰里間的噓寒問暖,一頓精心準備的家常便飯,這些曾被忽視的日常點滴,如今成為普通人生活中值得記錄的寶貴財富,承載著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情感歷程更是普通人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青澀的初戀,到相濡以沫的婚姻,再到家人間的深厚親情,這些情感故事中包含著歡笑與淚水,是人生最柔軟的部分,也是人們想要展現(xiàn)給世界和后人的獨特經(jīng)歷。
成長同樣值得銘記。普通人在面對工作上的挫折,如失業(yè)、項目失敗時,是如何重新振作、提升自我的;在生活中遭遇困難,如親人生病、經(jīng)濟拮據(jù)時,又是怎樣咬牙堅持、克服困境的。這些在宏大歷史敘事面前或許顯得微不足道,但對個體而言,意義重大且獨特。
孩子們愛暢想未來,老年人愛回憶過去。通過回憶錄或傳記的形式,將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人生故事留存下來,不僅是對自己人生的深度回溯,也是對自己人生價值的重新確認。
老人們的回憶錄和傳記,不僅是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給子孫后代留下了一份獨特的精神遺產(chǎn)。那些文字是維系家族情感與傳承家族文化的紐帶。子孫后代通過閱讀先人的回憶錄和傳記,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家族的歷史,感受先輩們的奮斗精神與人生智慧。那些故事如同基因一般,流淌在家族成員的血脈中,能夠增強家族成員的凝聚力與認同感。家族的傳統(tǒng)與價值觀也在代代相傳中得以延續(xù)。
從社會層面看,讓更多普通人的故事在文字中留存,能夠為這個時代留下更多溫暖而真實的記憶。眾多普通人的回憶錄和傳記構成一部生動的社會史。每一個個體的人生軌跡都是時代發(fā)展的縮影,通過他們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經(jīng)濟狀況、文化變遷。
那些回憶錄和傳記,還能為社會學、歷史學等的研究提供豐富的一手資料,從微觀角度補充和印證宏觀歷史的發(fā)展脈絡,讓后人對過去的社會有更全面、更真實的認識。
當然,老年人中流行起寫回憶錄和傳記,也反映出人們物質生活的豐裕。代寫回憶錄或傳記,往往收費不菲。今天老年人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因此才能夠支撐他們寫回憶錄和傳記的需求。當老年人從曾經(jīng)為基本物質生活奔波的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而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們在欣慰之余也應思考:如何更好滿足他們的這種需求。
(作者:韓業(yè)庭)
《光明日報》( 2025年02月12日 13版)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