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隨筆】
又大又白的澳白珍珠,居然是在海南昌江核電站養殖的白蝶貝中長出來的。相關部門表示,該核電站周邊海域養殖的貝類,受到的輻射水平遠低于能對生物體產生影響的閾值。這一舉措,不僅帶來了經濟效益,還進一步改善了核電站附近海域的水質。其實,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二者之間存在著諸多耦合點,通過合理的策略與實踐,完全能夠達成雙贏。越來越多有經濟效益的生態環保創新實踐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光電板下種牧草、核電站養珍珠、鹽堿地種橡膠、沙漠里養螃蟹……這些看似不可思議的組合,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環保的雙贏。
經濟增長與生態環保二者需要協同推進,才能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石,優質的生態環境為經濟活動賦予了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適宜的生產生活空間。與此同時,經濟發展也可以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不可或缺的資金與技術支撐。伴隨經濟實力的逐步增強,政府與企業可將更多資源投入環保科研、污染治理以及生態修復等領域。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高達8723.4億元。這些資源的注入有力推動了污水處理、大氣污染防治等環保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對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產生了顯著成效。
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并非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二者協同共進存在耦合點,只要轉變傳統發展方式與思維,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環保雙贏就能成為現實。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光伏園區內,“牧光互補”使得牧草格外高產。而牧草的生長又起到了固土保墑、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有效保護了光伏電站周邊的生態環境。此外,收獲的牧草作為畜牧業的優質飼料,為當地畜牧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來源,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為進一步促成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格局,深化生態價值實現模式的探索勢在必行。深入挖掘生態系統所蘊含的多元服務價值,如生態調節價值(涵蓋氣候調節、水源涵養等方面)、生態文化價值(包括旅游、教育等領域),并借助合理的方式將這些價值轉化為切實的經濟效益。例如,通過開展科學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精準明確生態系統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為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構建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充分利用生態文化價值,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態文化產品與服務,諸如生態文化主題公園、生態文化創意產品等,不僅豐富了文化產業的內涵,更實現了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的有效轉化。
強化政策引導與市場機制的協同作用,為雙贏保駕護航。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環保雙贏,需要在生態價值領域不斷強化政策引導與市場機制的協同作用。政策作為宏觀調控的有力手段,能夠為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指明方向。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也能有效助力生態價值實現。通過完善一系列鼓勵生態價值實現的政策法規與市場機制,如對生態環保企業給予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措施,支持引導企業參與生態環保產業。這不僅能從源頭上促進生態環境的修復和保護,還能激勵企業積極投身生態環保產業增加生產效益。通過政策引導與市場機制的緊密配合,形成政策激勵、市場驅動的良性循環,為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環保雙贏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與市場活力。
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人們環保意識的持續增強,會有更多兼顧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創新模式出現。通過將經濟效益和生態環保進行價值鏈接,這些創新實踐不僅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還將為全球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更多寶貴的經驗。
(作者:廖茂林,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