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這一重大時代性論斷,體現出中國共產黨人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精神品格,是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與發展規律的深刻總結。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第二個結合”的實踐展開,既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關鍵性環節,也是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必由之路。
為何激活:推動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互賦能。馬克思主義是指導中國發展前進的真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旗幟和靈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文明寶庫進行全面挖掘,使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更深層次地注入馬克思主義,方能激發出潛藏于文明深處的向上力量,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生根、開花、結果,于人類現代化大潮中彰顯獨特的價值追求與文化魅力。正是在彼此涵攝、雙向賦能的互動演進過程中,馬克思主義推動古老的中華文明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煥發蓬勃的時代生機與活力;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與發展,賦予馬克思主義以鮮明的民族特色,使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更具中國氣質、更顯中國風范。
19世紀中葉,隨著世界歷史的帷幕緩緩拉開,國人在挑戰與機遇并存的環境中走向現代世界。社會思潮此起彼伏、相互激蕩,呈現出“古今、中西、新舊”交織混雜的色調。站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中華民族只有擁抱現代性價值、變革古老文明中與時代不相適應的部分,才能找到救亡圖存、自立自強的正確出路。馬克思主義作為工人階級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在對舊世界的反思批判中提出超越資本邏輯的替代性方案,指明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正確方向。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將這一先進的文化形態帶入現代化實踐,喚醒了沉睡已久的東方雄獅,使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充盈到民族自身的文化血脈中,涵養現代文明。我們的現代化由此具有了社會主義與中華文明的雙重底色,逐漸從被動依附走向獨立自主,開啟“收拾精神,自作主宰”的探索進程。
中國式現代化走出了一條厚植文明底蘊、順應時代大勢的發展道路,既充分尊重現代化演進的一般性規律,也彰顯鮮明的民族文化個性。“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探索啟示我們,中國式現代化既非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照搬照抄,更非對落后文化的敝帚自珍。我們從守先待后、繼往開來的貫通性視域出發,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二者的相互資鑒與促動中去偽存真、取精用宏,充分挖掘中華文明的現代性價值,建構起適應現代化實踐的文化心理結構。以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兩翼”,促使不同時空的思想精華相互賦能,破除了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教條主義思維,緩解了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緊張關系,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激活了創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在動能。
何以激活:由“彼此契合”到“相互成就”的內在邏輯。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思維范式、精神追求、治理理念、理想境界等方面存在諸多契洽之處,現代化實踐愈是深入推進和展開,二者就愈加水乳交融、交相輝映。讓馬克思主義指導和引領中國,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現代轉型,需要秉承“尊古不泥古,創新不離宗”的理念,著眼于當代人的生存境遇和價值訴求,以發展的眼光尋找結合的契機和橋梁,堅守馬克思主義之魂,賦能傳統文化“雙創”,使二者始于“相互契合”達至“相互成就”,在守望與匯通的跨時空對話中汲取民族智慧、推動薪火相傳。
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求整體性辯證性思維,蘊含深厚的人文關懷精神,高度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人與人的相互交感、人與物的均調平衡。馬克思主義以具體的、歷史的觀點把握人的社會性本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反對把人看作孤立的個體,強調天地人“三才”并立,主張在“家國天下”之中構建文明秩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忠恕”之道、“仁愛”準則、“中和”境界等精神追求,與馬克思主義關于“自由人的聯合體”“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等核心訴求有著交匯貫通、深度融合的廣闊空間。經由現代精神洗禮的人文理念,充分吸收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具有科學的理論基礎和深厚的歷史積淀,進而熔鑄于現代人的文化生命,內化為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不斷夯實現代化實踐的人文底蘊。
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遇與化合,必將催生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這一生生不息的有機體內蘊民族性與時代性,繼承性與創新性之間的多重張力,通過不斷地揚棄整合、更新演替,促使歷史資源與現代要素相互支撐、互以為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傳統與現代化內在融合,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氣象和文明氣度。一方面,新生命體的誕生并不意味著古老文明的顛覆與衰落,而是文化傳統在時代大潮中主動調適與自我修復,獲得新質規定性和深層次價值認同的過程。另一方面,經由馬克思主義激活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形態,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神內核,為超越資本主義和傳統社會主義模式提供了“新現代性”選擇,在應對價值虛無、信仰缺失等“現代性癥候”時體現出獨特的文化優勢。
激活何為:基于“古今中西”之綜合性視域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文明立世,文化興邦。文化是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倚重,關乎國本、國運,作為文明深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昭示著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未來圖景。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了“文化主體性”的豐富內涵的重要價值,強調“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主體意識既是民族文化生命的根本維系,也是國家文明品格的鮮明標識。在全球化的思想交鋒中,如何熔鑄古今、貫通中西,創造中華民族的文化與思想自我,在世界舞臺上展現底蘊深厚、具有親和力的文明大國形象,答案就蘊含在“第二個結合”對于中華文化主體性的培育與形塑中。
如果說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的深度結合破解了“中西文明”的二元對立困境,其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的化學反應則化解了“古今文明”的融合難題。中華文化主體性植根于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以及對民族文化精神的內在認同,筑牢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根底與思想主干,推動古老的中華文明自我超越、涅槃新生,實現從歷史自覺到文化自信、由道路自主到文化自強的關鍵性一躍,真正促成現代性與先進性的有機統一。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想實現更為徹底的思想解放,就要在各種思潮的交鋒中鞏固黨的文化領導權,沿著守正創新的正確道路培根鑄魂,將民族記憶和文明基因熔鑄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創造中,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努力攀登新的思想高峰,塑造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與文明家園。
“第二個結合”不僅擘畫了中華文明的當代形態,也將開拓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空間。全球化時代呼喚文明交流與跨文化理解,講求互商共贏的對話智慧。立足于馬克思的社會共同體理論以及中華民族的尚和精神,將“主體間性”融貫中華文化主體性之中,超越人己分立的形而上學窠臼,著眼人類共同利益和文明發展大勢,倡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積極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時代建構。通過文明間的“視界交融”,傾聽“他者”的內在訴求,體認“他者”的文化價值,不斷拓寬思想的地平線,繪就美美與共的世界文明新圖景,化解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的深層困境。基于平等的主體際視域,以“第二個結合”創造性回答“世界之問”,就要超越狹隘、保守的民族主義敘事,注重人類公共理性的培育,積極尋求各國價值的最大公約數,通過共同的文化實踐匯聚起健康自覺的人文關懷,推動不同主體在“互嵌式”的世界格局中共擔責任、融合發展,攜手擘畫人類文明的美好未來。
(作者系清華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