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
被稱為“史上最嚴”“長了牙齒”的新環境保護法自2015年1月實施以來,已滿10年。隨著新環保法的深入實施,生態環境部門持續提升生態環境執法水平,全社會環境守法意識顯著提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
新環保法實施取得哪些成效進展?如何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執法水平,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記者就這些問題進行了采訪。
——編 者
新環保法“鋼牙利齒”作用充分發揮,壓實環保責任
春節前,江蘇省南京市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局三級高級主辦李紅衛來到江寧濱江經濟開發區,為這里上百家工業企業開展普法宣傳。
執法人員不是很忙嗎,怎么有空到企業搞服務了?這位在崗位上干了20年的“老執法”笑呵呵地說:“新環保法實施以來,不僅全社會環保意識提高了,違法案件少了,而且執法人員腰桿子挺起來了,執法流程更高效了。”
“過去,企業環境違法成本低,有些企業寧可繳納罰款也不愿意上馬環保設備。”李紅衛表示,新環保法規定對環境違法行為公安部門可以實施行政拘留,對構成犯罪的案件追究刑事責任,“這明確了環境執法和行政司法銜接工作機制,讓執法更有底氣。”
前段時間,南京市一家負責運維污水處理廠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的公司,被發現多次篡改設備系統參數,造成監測數據失真,給企業偷排留下可能。“類似這樣的問題,在新環保法實施前很難處理。執法人員調查取證困難,也缺乏有效手段固定證據。”李紅衛說。
如今,根據新環保法的規定,重點排污單位應當保證監測設備正常運行,保存原始監測記錄;第三方機構在有關環境服務活動中弄虛作假,對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負有責任的,承擔連帶責任。“這就堵住了可能的漏洞——即便設備因沒有維修導致的數據監測失真,也要嚴厲追責。”李紅衛告訴記者,南京市生態環境局依法對這家企業相關設施進行查封扣押,有效地固定了違法證據,及時將運維公司涉嫌環境污染犯罪行為移送公安部門,進行嚴厲打擊。
環境保護法作為生態環保領域基礎性、綜合性的法律,在生態環保法律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對環保法進行全面修訂,并于2015年1月實施。新環保法在創新環保理念、強化政府責任、完善監管制度、加大懲處力度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環保法被稱為‘史上最嚴’,是一部‘長了牙齒’的法律,環境監管執法一改之前偏軟、偏松的狀態,其中關鍵在于壓實環保責任,新增了按日連續處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等手段。”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環境資源與能源法研究中心主任鄧海峰表示,新環保法實施以來,我國生態環境執法水平持續提升,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環境監管執法力度顯著增強。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執法局局長趙群英表示,10年來共查辦按日連續處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移送行政拘留和涉嫌環境污染犯罪等5類案件共計19萬多件,查辦環境行政處罰案件129.5萬件,罰款金額總計860.2億元。“其中,‘十三五’期間共查辦83.3萬件,相較‘十二五’增長了1.4倍,充分發揮了新環保法的‘鋼牙利齒’作用,生態環境違法高發態勢得到遏制。”
環境監管執法模式不斷創新。“在執法過程中,我們廣泛應用技術手段,包括遙感、在線監控、大數據分析、物聯網等。”趙群英介紹,大氣監督幫扶持續優化問題篩選機制,綜合運用熱點網格、用電用能監控、污染源自動監測等技術手段,問題線索精準性達到80%以上。充分整合全國11萬余條入河(海、庫)數據與涉水重點排污單位、工業園區、自動監控、河流監測斷面等數據,初步構建涉水環境執法“一張圖”。
環境公眾參與水平不斷提升。“新環保法在總則中明確規定了‘公眾參與’原則,并對‘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進行專章規定。”鄧海峰表示,目前,我國已構建了較為全面的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法律規則體系,環境公眾參與已實現立法、執法、司法全流程法律保障,并在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等領域拓展,公眾獲取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得到切實保障。
企業環境治理力度不斷加大,全社會環境守法意識顯著提升
走進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的河北艾科賽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干凈整潔的廠房里,數臺機器正在運轉。企業負責人介紹,公司經營嚴格遵守新環保法,從管理思維到實際運行都有了全面提升。就在兩年多前,這家公司還曾因未按要求對開式循環水進出口進行總有機碳檢測、未開展地下井自行監測等,被生態環境部門處罰過。
“以前,我們沒有充分認識到相關工作的重要性,僅關注廢氣、噪聲等的監測,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公司環??瓶崎L王靜說,被處罰后,環境執法人員上門指導,詳細講解環保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如今,企業已將環保理念融入經營管理各個環節,監測更加規范、嚴格,在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等方面也加大了投入,全面提升了企業的管理水平。
隨著新環保法深入實施,企業環境治理力度不斷加大,全社會環境守法意識顯著提升,生態環境處罰案件呈現下降趨勢。“2023年,全國共辦理處罰案件8萬余件,其中5類案件8300件,較最高峰時期的2017年分別下降66%和79%。”趙群英介紹。
“企業達標排放是底線。”鄧海峰表示,必須嚴格環保執法,守住生態環境保護的底線。堅持以“零容忍”的態度依法查處環境違法行為,促進實現市場公平和競爭公正,讓守法企業不吃虧。
走進南京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廠區內綠樹掩映,堆場里看不到裸露的原材料,作業線上看不到粉塵。“用礦不見礦、用煤不見煤、運料不見料、出鐵不見鐵的背后,是我們落實新環保法減少污染物排放要求,進行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南鋼公司安環部副部長卞雙喜介紹。
這家企業耗資數十億元,建設4座鐵礦封閉大棚、24座煤筒倉、39個焦炭倉,對原料場進行封閉式管理。倉棚內部還實行無人化操作,鷹眼霧炮一旦監控到粉塵含量超標立即啟動噴淋。過去依靠汽車來回倒料的傳送方式,也被皮帶自動化傳輸取代。
花這么多錢進行改造升級,是否劃得來?“算算生態賬,改造后,企業噸鋼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排放量分別下降61%、73%和82%。算算經濟賬,企業每年節約環境稅6000萬元、差別電價1.2億元、物料損失1.3億元,再加上煤氣等回收利用,每年直接減少支出約5億元。”卞雙喜介紹,為了鼓勵企業進行超低排放改造,南京市生態環境局幫助企業成功申請了中央大氣污染防治補助資金支持,累計超過1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3月,南鋼成為江蘇省首個長流程鋼鐵A級企業。“在秋冬季重污染天氣應急管控時,重點行業限產停產,但A級企業可以自主安排生產,保障持續生產,節能環保給我們帶來真金白銀的實惠。”卞雙喜說。
守底線和促發展相結合,執法既有力度、又有溫度
春節前夕,河北省邯鄲峰馳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一片繁忙。“在生態環境部門的幫扶指導下,我們持續提升環境治理水平,被納入監督執法正面清單,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期間也會得到優先保障。”企業總經理陳琳說。
原來,2023年,生態環境部門對企業進行一對一幫扶。“組織環保專家深入生產一線,實地查看生產設備、污染治理設備、危廢暫存間、臺賬記錄等,幫助我們制定整改提升措施,并通過現場查驗,納入正面清單。”陳琳介紹。
納入“正面清單”有啥好處?邯鄲市生態環境局峰峰礦區分局執法大隊大隊長杜鵬說:“對于已經納入正面清單的企業,我們通過分表計電平臺數據分析,實施非現場監管,對企業‘有事幫扶,無事不擾’,以實際舉措助推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企業高質量發展。”
陳琳介紹,公司營收連年增長,2024年營收比2023年增長20%,比2022年營收增長68%,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近年來,我們積極探索執法與服務相統一、守底線和促發展相結合,幫助引導企業自覺守法,讓執法既有力度、又有溫度。比如著力抓主要矛盾,對弄虛作假、偷排偷放等嚴重違法問題依法嚴懲,對輕微違法企業依法實施不予處罰,給予適度的容錯空間。”趙群英表示。
2024年,全國共實施生態環境輕微違法不予處罰案件1萬余件,免罰金額15.5億元。同時,指導各地落實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制度,將信用好、風險低的企業納入正面清單,原則上以非現場監管為主。截至2024年9月底,全國各地納入正面清單企業5萬余家。
如何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執法水平,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
“新環保法實施成效顯著,不過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鄧海峰認為,部分條款操作性有待提高;隨著長江保護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等實施,我國生態環境立法呈現出多層次、跨地域的特征,客觀上增加了跨區域、跨層級政府部門協調配合和信息共享的難度,限制了部分環保措施的實施效果。
鄧海峰建議,通過立法細化、政策補充等方式進一步完善環境法律法規體系,結合生態環境法典編纂這一契機,對原則性條款進一步細化規定。對新興領域環境問題,可以通過政策試點先行先試,待條件成熟后上升為法律規范。
“同時,強化部門間協同配合,加強跨部門、跨地域監管主體之間共享環境信息,統一裁量基準。進一步建立系統完善、全面覆蓋的環境執法體系,實現清單式執法。推動科技賦能環境執法,提升環境執法人員的數字化運用能力。”鄧海峰建議,要明確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的制度預期和責任邊界,讓企業有不想違法的格局、不用違法的動力、不敢違法的壓力、不能違法的制約。
趙群英表示,生態環境部門將積極推進監督執法正面清單,研究制定環境執法助力優化營商環境的文件,加強對企業技術幫扶和政策引導,減少對企業不必要的干擾。
“我們將更加注重運用先進科技手段,繼續運用水質指紋、衛星遙感、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發現并推送違法問題線索。進一步研究拓展用電用能監控、工況視頻監控等非現場執法手段。針對污水處理、廢氣治理等重點行業和新污染物、土壤與地下水、固廢‘新三樣’等新領域,編制執法檢查技術指南,今后形成規范的執法流程和模式。”趙群英說,將持續提升生態環境執法水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美麗中國,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