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
從“一粒種”到“一條鏈”,從“賣原字號”到“賣制成品”,從“賣產品”到“賣風景”“賣體驗”“賣文化”,從“扛鋤頭”到“刷手機”,農業與二三產業高位嫁接、交叉重組、跨界配置,帶來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深刻變革。近期,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加快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促進鄉村生態振興的指導意見》,提出“加速農業與二三產業循環暢通,加快產業聯結互促、循環增值”。加速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僅事關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而且會在更深層次上,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要素流動、產業集聚乃至城鄉融合產生積極影響。
早在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就已發布《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隨后相關部門陸續出臺了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文件,加大了對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保障、項目投入、試點示范、金融支持。經過多年的努力,鄉村富民產業得到了蓬勃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效益改善。來自農業農村部的數據顯示,2024年,預計全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營業收入超過18萬億元;鄉村休閑旅游發展向好,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119元,比上年實際增長6.3%。也要看到,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還存在產業鏈條較短、農業功能拓展不深、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聯結不暢等問題。持續探索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提高融合層次、提升融合水平、拓展融合空間,才能更好地發揮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乘數效應。
由于各地農業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不同,必須因地制宜,探索差異化的農業全產業鏈深度融合模式,以引領農業全產業鏈向高端躍升。對于已形成規模化農業主導產業、產業融合基礎較好的地方而言,要利用生產端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吸引研發、加工、儲運、銷售、服務等各環節主體加入產業鏈,推進延鏈、補鏈、壯鏈、優鏈。“蔬菜之鄉”山東省壽光市是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壽光市以設施蔬菜產業為基,建設“溫室大棚、壽光制造”品牌,打造“設施蔬菜產業硅谷”,形成了設施蔬菜全產業鏈深度融合的局面。對于尚未實現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的地方而言,則可以通過培育或引入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和農產品加工領軍企業帶動農業生產的“三品一標”建設,并向后延伸產業鏈,以實現農業全產業鏈深度融合。比如,柳州市柳南區以預包裝螺螄粉生產企業為“鏈主”,一方面引領前端“稻螺共生”“林下種菌”等生態種養基地建設,一方面帶動后端快遞物流、消費、服務等產業鏈各個環節發展,形成了產業鏈長、鏈條完整、效益鏈強的螺螄粉產業。如今,“云養豬”“認養一畝田”等新型消費業態逐漸成為引領潮流的消費風尚。抓住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品質消費等消費新趨勢,探索農村電子商務、中央廚房、直供直銷、食物短鏈、會員配送、個性化定制、農業眾籌、認養等新型商業模式,從消費端發力推動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正當時。
除了縱向延伸產業鏈,產業橫向聯結互促也是加速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模式。產業橫向聯結互促并不是農業與文化、旅游、康養、服務等產業的簡單相加,而是相融相長、耦合共生,形成更高效率、更高價值的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的過程。這啟示我們,既要持續拓展農業生態涵養、休閑體驗和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提高農業對文化、旅游、康養、服務等二三產業的適配性,不斷增強二三產業發展動能;也要在農業中更多融入人文元素、藝術元素、創新元素、時尚元素,為農業賦能,讓農業“潮起來”,不斷增強農業的吸引力、競爭力。從實踐來看,在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雙輪驅動下,農業與二三產業相互嵌入、轉化、合成,催生休閑旅游農業、分享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等新模式新業態,形成農文旅康融合、農食融合、農業社會化服務等眾多融合模式,推動了產業循環增值。
當前,傳感技術、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數據科學、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變革性新技術蓬勃發展,且這些新技術正在加速融合應用,這使得“無中生有”“有中生新”“有中生優”“變廢為寶”成為可能,新技術滲透農業產業催生的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在實踐中不斷涌現。一個個數字化農業基地、數字農業工廠、未來農場正在全國落地生根,這意味著農業智能決策、綠色低碳轉型開啟加速度。無人機植保、低空生鮮快送、低空觀光體驗等新業態悄然崛起,進一步拓展了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想象空間。當然,目前促進農業產業與技術交互聯動的應用場景還不夠豐富,新技術的引擎作用還不夠突出。為此,要為農業科技創新、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創造更好的政策、社會、市場環境,更大力度支持這些變革性新技術與農業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融合發展,持續推進農業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作者:郭 珍,系東北農業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