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
根據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近11億人。與2023年12月相比,網民人數增加742萬人,其中60歲及以上網民占新增網民的20.8%。此外,相關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網民網絡支付的使用率已達75.4%。以前使用網絡支付的主要是年輕人,現在很多老年人也開始使用網絡支付,其中相當一部分老年人使用網絡購物,成為網店掃貨的“新潮老人”,老年人已經成為一支重要的網購消費大軍。
在數字化、網絡化的推動下,老年人曾經面臨的數字鴻溝不斷填平,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已經會上網,會利用網絡和網購平臺了,這給老年人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豐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同時也促進了電子商務的發展和銀發經濟浪潮的來臨。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各種銀發族網購亂象,已經成為老年人家庭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一方面,老年人退休后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重新融入社會的渠道比較狹窄,子女又要上班,甚至不在同一個城市,相當多的老年人感到很孤獨,網購特別是觀看互動類的帶貨直播成為他們排解孤獨感的一種方式,久而久之成為一種習慣;另一方面,一些網絡購物平臺、網紅營銷套路層出不窮,利用部分老年人愛貪小便宜、辨別能力不強、期待延年益壽、期待資產增值等心理,通過“先用后付”“0元下單”“免密支付”等方式誘導老人消費,而退貨流程復雜、功能關閉困難等,又成了阻礙老年人退換貨的“攔路虎”。
針對老年人的網購亂象,特別是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的現象頻繁發生,提醒我們,必須多措并舉,綜合施策,加大網購治理力度,為廣大老年人創造一個更加便捷、安全的購物環境。
從老年人自身角度來說,應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觀看直播帶貨、瀏覽網頁要適可而止,嚴格控制過度的購物欲望,網購必須理性,應同自己的消費能力相適應,應購買自己或家人真正需要的商品;更加注重養成有益身心健康的興趣愛好,重視擴大自己的朋友圈,多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不要沉迷于網絡購物直播;不斷學習,尤其是主動學習網購和相關法律知識,提高自己網購能力特別是辨別貨物真假、好壞、貴賤的能力;提高防范意識,謹記“便宜沒好貨”,謹防網絡購物陷阱,尤其要警惕商家有關養生保健品、珠寶古玩等商品的不實宣傳,也不要選擇平臺以外的方式或鏈接進行支付;增強維權意識,如果網購到有問題的商品,要同網購平臺和商家溝通協商,如果無法與平臺或商家達成一致,應及時向屬地工商部門或消協投訴。
對老年人家庭特別是子女來說,應盡可能多地陪伴老人。老年人最害怕的是孤獨,最容易陷入的困境也是孤獨。“?;丶铱纯?rdquo;已經成為相關法律規定的子女義務。家人和子女的陪伴,可以幫助老人培養新的興趣和愛好,這是把老人從網絡依賴中解脫出來的最好途徑。此外,還應耐心細致地幫助老人掌握網購知識,學習防范網購風險技能,引導老人理性購物以避免上當受騙,一旦出現問題應耐心幫助解決而不能一味指責。
對網購平臺和商家來說,平臺應強化主體責任,對進入平臺的商家嚴格篩選、把關,加強管理,督促商家依法合規經營。商家應嚴格自律,依法誠信經營,自覺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杜絕虛假宣傳、誘騙老年人購物的不良行為,同時,還應積極主動營造適老化消費場景建設,相關功能的開通要簡潔,并作詳細而醒目的說明,關閉功能頁面應更明顯。此外,還應適時地建立健全網購行業組織,加強對網購平臺和商家的管理。
對政府相關部門來說,必須充分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網購涉及政府的市場監管、工商、網信、工信、公檢法等多個部門,必須整合力量,強化對網購的管理和監督,嚴厲打擊坑老、騙老行為,努力營造良好的網購環境,切實維護好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從社會層面來說,老年人是相對弱勢的群體,治理針對老年人的網購亂象,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全社會都應當重視。消費者協會、社區、社會工作者、為老服務志愿者、媒體和社會大眾既要發揮自身優勢,更要協同協力;既要重視和加強對老年人網購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提高老年人的網絡安全意識、自我保護意識和防范欺詐的能力,更要做好老年人的維權工作。
(作者:青連斌,系中央黨?!矅倚姓W院〕離退休干部局教授)
項目統籌:本報記者 賈月洋